立足“专精深新”做好学术出版

作者:郭建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05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学术出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学术型出版社是学术出版工作的主体,其社会效益是通过出版和科研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学术型出版社为社会输送的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所作的贡献,开发、创造、出版的科研成果为人民所需、为人民所用。为此,学术型出版社要锁定“专精深新”四个目标,创造更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的精品力作。

  一是专,即在“专”上练真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术型出版社是出版行业的重要主体,专注于学术著作的出版推广。以经济管理出版社为例,1984年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和蒋一苇创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了许多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专业学术著作,深受经济界、管理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认可。2009年转企改制后,面对市场挑战,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研究力量,不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理论创新与知识结构的更迭,学术成果的出版需要有相应专长的应用型、复合型出版人才来协同完成。打铁必须自身硬,学术型出版社需要将优良的学术出版传统与先进的出版理念有机结合,出版人具有一定的专业文化追求,强化出版社的学术方向,强化专业优势,聚焦“专”业,练好“专”功,体现“专”水平,把自身的政治思想素养、学术文化素养提升了,才能够更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生产创造出更具特色、权威、经典、专业的文化产品。

  二是精,即在“精”上出实招。学术著作要成为精品力作,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必须精益求精,向着精准化目标前行。其一,策划选题要精心。学术出版人要围绕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学术出版的主攻方向。其二,下的功夫要精到。好选题要投入精力,对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水平高、分量重、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强、可转化应用的研究成果,学术出版人在编辑出版上要多花精力。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进步,学术研究枝繁叶茂,但也不免存在内容同质化、平庸化的问题,学术出版不能仅是简单、被动地来稿照出,不严格精准化选题,而是要牢牢把好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从选题立项、书稿编校到营销宣传的全过程,精准审定。其三,编辑出版要精细。作者主业是写,编辑主业是编以及协调出版,编辑要看清出版对象的真实情况,把握事物内涵、本质和规律,并对作者睿智建言、务实献策,使学术成果更加饱满、更有品位。

  三是深,即在“深”上见成效。学术出版最重要的是体现学术著作的学术价值和思想高度。出版高水准的学术成果是学术型出版社的重大目标和价值追求。其一,思想深。学术型出版社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出版的全流程各环节。其二,选题深。学术出版人要主动与作者联系,组织、推动、规范学术研究,要严格把关,深度挖掘,促使学术研究深入透彻,富有价值和生命力。其三,编研深。学术出版人在编辑学术书稿时,做到边审读、编辑加工,边梳理作者研究思路,提出并解决书稿中发现的问题,把研究贯穿于编辑的全过程,用学术素养来促进编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全面。

  四是新,即在“新”上创实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要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学术型出版社需要担当使命,培养和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学术出版队伍者,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其一,在思想观念上求新。学术型出版社应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为发展蓝图和工作方向,调整认识角度,创新发展理念。其二,在出版成果上求新。学术型出版社应在学术出版上取得新突破,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努力做强做优主题出版,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其三,在工作机制上求新。学术型出版社应联合科研院校共同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邀约和跟踪一些有实际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学术成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出版更多反映经济和管理等学科最新成果的学术研究著作。其四,在出版形式(形态)上求新。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增强出版等新形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快速发展。同时,以出版为基础,开展学术热点分析、知识图谱分析、学术评价评估、科研支持辅助等增值服务也成为新的趋势。学术型出版社要积极探索新的出版形式,拓展经营领域,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产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