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命题的五个指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05
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命题是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引申出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命题由此演绎而来。初步考虑这一命题至少有五个指向。
第一个指向,中国式出版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服务支撑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是两者的高度统一。一方面,它本身就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主力军之一;另一方面,它通过精神生产、学术生产、文化生产与知识生产等,促成了中国的现代化目标五个方面的逐步推进和相对建成。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式出版现代化提出了若干领域的繁重而光荣的任务,同时,又为完成这诸多任务提供了实现的舞台与空间。
第二个指向,中国式出版现代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及科学文化素养的高度统一。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必须是以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同时还要考核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养成,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与技能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形,因而编辑出版人、出版物担任着按照现代化的标准提升群众思想境界,增强科技文化素养的重任。这实际上对编辑出版人的文化素养、精神境界、伦理道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编辑出版人,担负着间接和直接的文化教育责任,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第三个指向,如果从数字赋能的角度来理解和规划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它是保留传统出版技术与最大限度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新兴出版技术的高度统一。在生产端,编辑充分利用现代出版技术武装出来,就像我国近代出版业借助机器、印刷术形成编辑的职业分工,进入现代出版企业的时代一样,借助和依靠作者进行精神生产、学术生产、知识生产与文化生产、文艺生产,可以满足从消遣娱乐、通俗读物到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再到激发再创造的不同层面的用户需求。在消费端,它也实现了与生产端的充分对接,消费者也逐渐适应和要求生产者根据不同的阅读学习需求,提供不同的呈现形态或者不同的交互体验。消费者拉动生产者尽快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者不得不追随新的技术潮流,用新技术来武装自己,生产者与消费者目前明显存在的隔阂与鸿沟将逐渐被抹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个性化特征,将不断凸显和实现。尽管融合出版、融合推广、融合消费的情形将长期存在,但此长彼消的趋势,促进此长彼消的工作,仍会和仍需大大地加大和加快。出版单位的营收,至少1/2强的份额应该是属于数字出版的,但目前全国总体出版社的这个份额还不到10%,这就需要用力做好文章,特别在体制融合方面做好文章。
第四个指向,从出版赋能和数字赋能的角度来理解,来规划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它将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高度统一。这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所要求的,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追求的,更是这些年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发展的必然结果。要看到,由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既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追求,也是这些年中国出版改革释放出来的出版生产力寻找新市场的迫切追求。中国的出版社、出版集团,无论是选择选题策划,还是编辑加工,抑或是市场推广、效益诉求都更多地从国际市场的需求、不同人群的习惯、阅读消费的特点来考虑问题和实施业务。我们现在走出去更多地强调版权输出,实物走出的码洋还呈比较弱势。这种情形,应当有根本性转变。在数字出版物、数据库出口和网络文学出口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传统出版物的真实出口,包括本土化生产应该有翻番或者几何级的增长,以形成融合出口的喜人态势,这对中国出版业的编辑队伍、经营队伍、技术群体都提出了国际化的系统要求,促使国际化的编辑、营销队伍的高质量形成。
第五个指向,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由于企业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人才工作的强劲和营商环境的根本性好转,在确立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经济效益将充分得以实现。从国内讲,它的精神生产引领意识形态方向,它的学术生产服务于教育科研部门,它的知识生产直接赋能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它的文化和文艺生产能量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享受。它有充分的国内市场。从国际上讲,它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可持续的市场。从技术上讲,它实际上有传统和新兴两个市场。总之,技术上的两种市场与国际国内的两个大市场、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充分沟通,确保了两个效益的高度统一,使得出版业有可能进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殿堂。
(作者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