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星辰”故事呼应时代强音

作者: 雷萌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31

  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中,“85后”教授、博导桂海潮吸引了众多目光。作为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执行飞天任务,戴着眼镜的桂海潮迅速圈粉。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其中的“星”,在很多人心中,就是为祖国科技事业不懈攻坚、默默奉献的群体。全媒体时代的创新传播,让这个群体更多地为公众所熟悉,令人可亲可感。不论是科学家、航天员还是他们的精神,都需要生动的故事来讲述和诠释,讲好故事是科学走近大众的路径。

  此次“四飞”太空的景海鹏,尽管已经57岁,每天仍坚持做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备战25年终于圆梦太空的故事令人心生敬意。新闻媒体从航天员的故事中,挖掘最具特点、最有共情的一面,令读者能从个人的奋斗历程中体味家国情怀的含义。

  讲好励志故事,弘扬科学精神,要从平凡中透视光芒。红星新闻采访桂海潮家乡云南施甸的老师、同学,一句“小县城不只有‘做题家’,也能走出航天员”,定能激发学子们的励志豪情。5月29日,新华社推出的《凡人微光》短视频中,乡村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制作“水火箭”,从孩子们眼里的光中能看到科学的蓬勃未来。

  让科学知识不那么遥不可及,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到神舟十六号增强使用北斗导航信号可靠性,新闻媒体不断尝试用深入浅出的话语,展示强国飞天梦中每一项突破、每一个脚印。

  今天,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创新创造的氛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作为承担重要职责的新闻媒体,更要运用好全媒体手段讲好故事,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发挥媒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