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一位老人用30多年时间,花费上百万元,做了一件常人难以想象的事。记者日前在巴中市采访调研时,走进陈光伟老人的“图书馆”,倾听他和书的故事——

“捡”出书香一片天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31

□本报记者 张君成 文/摄

多年来,“光伟图书馆”服务了大量读者,为当地播下一片阅读的种子。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司城街道一字社区内,一条蜿蜒的小路隐藏在绿油油的农田之中,沿小路前行便进入一户简朴的农家三合院,“光伟图书馆”就坐落在其中。

  进院后,右侧墙上的各类入馆须知,与左侧敞开的房间内堆满书的一角,展现着这个农家小院与“图书馆”的联系。创办人陈光伟已经76岁,饱受风湿和腰肌劳损之苦的他一谈起馆中的藏书就精神十足:“这些书都是文化的传承!”目前馆中共有藏书4万余册,而且几乎都是他一本本捡回和淘回的。在他看来,他捡回来的不是“废纸”,而是知识与希望。


攒下一座“图书馆”

  “以前想多看书,却没得机会。”5月24日,陈光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有些无奈地说道。1960年,小学毕业的陈光伟因成绩优异被巴中师范录取,然而几个月后他就因家贫被迫回家务农。“那时候天天偷偷哭,不想离开心爱的学校啊,想读书。”这成为他一生的心结,“我文化程度不高,一直觉得对社会没啥贡献。”

  但他始终不忘读书,一有空闲就拿起能找到的带字的纸,贪婪地阅读起来,无论是书籍的残页还是报纸的碎片,他都读得津津有味。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期,陈光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急需赚钱养家的他背起篓、拉着车,开始走村串户收废品,这也是他“捡宝”的开始。

  一开始他收得最多的是废旧报纸和期刊,这些被别人当作废纸的报刊,却被他当作宝贝分门别类地收集好。3年后,勤劳肯干的他有了自己的废品收购点,渐渐地回收的旧书也开始增多。对这些书,他都小心翼翼地抹去灰尘,将它们整齐地码好,放在废品站中的一间屋里。

  对于收藏的书籍,陈光伟有自己的标准:党政类、文史类精挑细选,武侠言情小说则一概不选。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不少学生对这类图书过度沉迷,对此他至今还耿耿于怀:“娃子们应该多看有营养的书。”

  1997年,陈光伟已经积攒下近1万册图书,看着这些他以前梦寐以求的图书,再联想到自己曾经的遭遇,他决定建立一间“图书馆”,让乡亲们特别是孩子们免费借阅。于是他在废品站的旁边租下一间房,自购了书架、桌椅,“光伟图书馆”便正式成立了。


他拒绝了不少“橄榄枝”

  “图书馆”成立后,陈光伟不仅为其拟定了规章制度,还制定了服务宗旨:“弘扬民族文化,振兴科技事业;创立万卷书阁,开展无偿服务”。为了更好地管理图书,他还自学了图书编码规则。除了图书借阅册,他还准备了纸笔,方便读者做读书笔记,因为他自己的习惯就是“不拿笔不端书”。

  一开始周边的人对此都持观望态度,直到有返乡的大学生愿意尝鲜借书后,大家才开始活跃起来,周边的孩子或者年轻人要是想看些什么书,都会上他这里来翻翻,而陈光伟也会帮着他们做做参谋。面对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陈光伟也愿意为他们购买专业书籍与纸笔,“只愿他们不留下和我一样的遗憾”。后来读者越来越多,每一年陈光伟都写光好几个本子。

  除了淘旧书,陈光伟还自掏腰包买书,刚开馆的那几年他一年有2万余元的收入,大部分都让他购买了书籍,这种举动让家里人十分不理解,但陈光伟却一直坚持,因为在他看来图书就是传承,这也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他能为社会做的一份贡献。

  这其中陈光伟就淘到了不少珍贵古书与文献,他坦言自己并不知道这些图书的价值,然而他抚摸这些图书泛黄的书页时,会有一种触电的感觉,他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古书留存或买下来。据不完全估算,30多年来他花在买书上的钱有百万元之多。

  起初这些古书都是摆在馆中供读者翻阅,自然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一天有一个读者拉着陈光伟悄声和他商量:“您把馆里的这些书都卖给我,我给您300万元。”陈光伟一听觉得有些蹊跷,在他的追问下那人坦言是看上了馆中那些古书,对此陈光伟一口回绝:“书不是发家致富的工具!”

  后来陈光伟拒绝了不少人抛来的“橄榄枝”,不少书商则背后嘀咕他是“待价而沽”。然而在2016年,陈光伟通过一名采访过他的记者,联系到了四川省图书馆,无偿捐赠了1166册线装书和52册平装书。这些图书大多为清中晚期刻本,涉及经、史、子、集诸类,其中包括19种不同版本的清末《康熙字典》与21种《字汇》,让行业专家惊呼“相当珍贵”。

  “书应该有好的归宿,专家们修复好后还能把这些书传承下去,这些书比放在我这里更合适。”陈光伟笑着说。即使是捐出了这些古书文献,现在还有人开价200万元要买下他现在余下的这些藏书,对此陈光伟答复得更是坚决:“我活着和死后都不会卖掉它们!”


走在书香之路不会停

  现在陈光伟的“图书馆”做得有模有样,除了借阅室,还有主题展览室。他从书上复印内容制作成照片,让人进行塑封后按照主题陈列。比如右院的一间屋子展出的是百年党史,书中的精彩片段与图片记录着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还有一间屋子则是用埃德加·斯诺的作品片段,展现了这位创作出《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的生平。介绍到这里时,陈光伟有点不好意思:“我这里展示了他出版的3本书,还有的书我没收藏到,还在找。”

  陈光伟平日的生活很节俭,一件棉服可以穿十几年,手机还是功能机。然而为了书,他啥钱都舍得,由于所在地方湿气重,他就买了台除湿器放在屋里。现在他每个月都会从自己的社保金中拿出很大一部分购买新书。他的事迹传开后,有热心的读者和曾经资助过的学生前来捐书,还有巴中市的相关部门定期拜访他,给他慰问金和购书券,这些也被他变为了添补党史类书籍的经费。最近,他得知《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画册即将出版,也准备第一时间购入。

  现在的陈光伟身体大不如前,需要经常去医院,而每次他都是一拿了药就赶紧回到这里,因为惦记这里的书和看书的读者。现在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恩阳办一个公益图书馆,让他的这些书得到更好的保管,将这份书香传递下去。

  采访结束时,他和记者以及巴中市委宣传部的负责人一一告别,在我们即将上车时,他突然拦下我们,用坚定的语气说:“一定要让娃子们多读书,希望他们多来这里翻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