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天山有朵“石榴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29
□本报记者 左志红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负责人董长洪向采访调研组介绍客户端。本报记者 李婧璇 摄
建成由19种社属报刊、46个平台端口组成的报刊网端微全媒体多语种传播矩阵,4年斩获中国新闻奖15个奖项,新媒体平台用户总量超过3000万……这是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交上的一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亮丽成绩单。
在这份成绩单中,最让人瞩目的融合成果就是新疆日报社(集团)承建的石榴云自治区级融媒体技术平台暨县级融媒体中心技术支撑平台(以下简称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5月10日,正值石榴花开的时节,《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采访调研组一行走进新疆日报社(集团),探访了新疆这朵迷人的“石榴云”。
石榴云是什么?
石榴云是一个技术总平台——石榴云全媒体生产平台。
走进新疆日报社(集团)大楼,采访调研组成员在一层看到了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支撑的智能演播厅,导播间墙上有10块电子屏,房间中央是导播设备。工作人员陈峰介绍说:“虽然我们只有10块电子屏,但是有20多个信号,可以来回切换。今年元宵节当天,我们实现了25场直播同时进行。”
就在这个小小的房间,在2022年8月至11月新疆疫情期间,新疆日报社(集团)视频技术团队在115天时间里高密度开展了353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直播,为各媒体平台分发提供稳定的直播公共信号。
“目前,全区各类媒体每天有7000余人在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进行内容生产,日均发稿数量7200余条。”新疆日报社(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成立新告诉采访调研组。
据成立新介绍,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一期2019年12月建成运行,是首批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要求建设的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为区、地、县三级101家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发布和传播平台建设提供统一技术支撑。截至目前,新疆日报社(集团)已积极协助6个地州、85个县(市、区)建成地、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并入驻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
石榴云还是什么?
石榴云还是一个传播主平台——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采访调研组一行乘着电梯到达新疆日报社(集团)大楼的21层,这里是石榴云新闻客户端编辑大厅,数十名编辑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编辑大厅立着一个一人多高的石榴云新闻客户端电子屏。客户端负责人董长洪一边用手滑着电子屏一边向采访调研组介绍客户端。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汉语版2020年8月上线运行,维吾尔语版2021年12月上线运行。目前,客户端累积下载量达2100万,用户近400万,日均资讯发布量800余条,日均阅读量56万,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新疆第一端”。
积极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客户端已接入电视广播节目和9家数字报,引入200余家机构媒体、政务媒体,并在服务板块汇聚了自治区32类2800项便民服务项目。
石榴云的运行机制有何特色?
新疆日报社(集团)总编室主任隋新阳介绍,以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和石榴云新闻客户端为牵引,新疆日报社(集团)已经形成了一套媒体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健全全媒体编委会制度,实施全员全媒体绩效考核,完成采编流程集约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全媒体技术服务管理系统。
绩效考核是采编人员关注的一个亮点。隋新阳说:“绩效考核总的原则就是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她介绍了一些创新做法。
其一,移动优先。“我们要求所有稿件必须先在客户端上发布,才能给记者记绩效分。”
其二,产品多元化。“我们要求在客户端不能出现‘白板’稿子,就是记者交上来的不能只有文字,必须是融合产品。这就要求记者要做全媒体记者,不仅要会写会拍,还要会剪片子。”
其三,把传播影响力指数纳入绩效考核的基础指标。“如果新闻没有传播量,那记者和编辑就都没有绩效分。”
这些举措极大地释放了新闻产能,使得新疆日报社(集团)的新闻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2019年至2022年,新疆日报社(集团)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3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7件,4年荣获3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创造了新疆新闻界和新疆日报社(集团)的历史,在西北五省区党媒名列前茅。
目前,新疆日报社(集团)正在全力推进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二期相关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二期上线后,石榴云客户端采用的语种将更多,提供的新闻将更丰富。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这朵“石榴云”将飘遍天山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