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的性格

作者:徐永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29

  芦苇自古长于水边,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又叫芦、苇、葭,世界各地均有它们的行踪。它们与江河为伴,与湖泊为邻,与湿地为友。自古以来,它们尽忠职守,精神振奋地立于水边,用勃发的激情,装点着大地,美化着自然。

  芦苇的体格,并不粗壮,也不强健。它的根部仅仅粗如拇指,芦梢也细得如同吸管。若从外表观察,芦苇实在是纤细柔弱,还有点弱不禁风,可划归林黛玉的队列。实则不然,它是异样的坚韧不屈。其实,芦苇极具生存的大智大勇,一靠自身的构造,二靠生存的智慧。芦苇有何奇特构造,使其坚韧?答曰:第一,茎秆的纤维含量较高,这是藏而不露的筋骨,用于承载体重,支撑信念。第二,茎秆是中空的,加之外表有层芦叶紧致的包裹,使其成为有机的一体,增强了整体的强度与韧性。第三,茎秆的芦节较多,再者,芦节之间的距离也较短。每一道节,便是一道箍,有加固之奇效,有“强筋壮骨”之妙用。

  若从智慧层面来说,芦苇的个性,既非宁折不弯,一味地执拗,不计成本地对决;亦非墙头草,没有立场,任人摆布。它的策略是,既坚持原则,又善圆融变通。“敌强我弱”之际,则以柔克刚,化解外力;“我强敌弱”之时,便强势出击,高歌猛进。存在就是理由,生存讲究智慧,斗争依靠艺术,胜利仰仗策略。只有智勇双全,刚柔相济,才能笑傲江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平日里,芦苇通常静静地立于水边,虽是少言寡语,看似无所事事,实则它们在静观默听,慎思明辨。它们在观看游鱼的追逐嬉戏,倾听柔波的款款心语;观赏荷花的轻快舞蹈,聆听水鸟的清脆抒情;观察四季的花开花落,听赏青蛙的欢快锣鼓;阅览天空的云舒云卷,谛听微风的轻捷脚步……更多的时候,它们则体大思精,规划着绿化祖国的宏伟蓝图,实施着造福人类的伟大计划。

  芦苇生性虽说喜爱清静,有时也爱热闹,爱释放情感。不期而遇的风来了,它们便乘势而上,抒情一回。它们的闹猛方式,便是放声歌唱与制造“芦浪”。“沙沙沙,沙沙沙……”这是芦苇在歌唱,或低吟浅唱,或引吭高歌。自古及今,它们的歌唱全是步调一致,万众一心的合唱,仅是分贝的大小、频次快慢的区别。

  芦苇在放歌之际,一向是伴以舞蹈的,并是且歌且舞的。芦苇的歌与舞,有史以来,是相生相伴,不离不弃的。可谓千秋默契,万载同步。这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其实,芦苇舞蹈的节奏与幅度,是依据歌声的高低、强弱,同步应和的。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在此得到最好的诠释。于此,芦苇的舞蹈要美称为“芦浪”。因为它太壮观了,太震撼了,别无选择。自古以来,芦苇是制造“芦浪”的顶级高手,并是足球观众制造“人浪”的始祖。我曾在长江、太湖、黄河入海口、乡村野外的长河,领略过“芦浪”的壮阔盛景。一望无际的“芦浪”,应和着芦苇的歌声,或摇摇曳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或起起伏伏,大开大合,热烈奔放……这是绿色的舞蹈与高歌,是生命的舞蹈与高歌,是快乐的舞蹈与高歌。此情此景,用雄浑壮观,波澜壮阔,排山倒海,惊天地、泣鬼神诸等词语来形容,毫不为过。

  如果说“芦浪”是壮观,那么盛开的芦花则誉为壮美。仲秋前后,芦苇开花了,激情绽放了。芦苇的花朵,虽说轻盈疏朗,也是满怀激情绽放的,跟牡丹、玫瑰一样幸福地怒放。芦苇的花朵,乍看像稻穗,也是谦逊地低着头的。其实它们心存感激,对大地与河流,行礼感恩。此花,始则是绿色,绿中带点白,油亮油亮的;继而转为黄色,是麦穗一样的黄;最终定格在白色,是银色的白。白色的芦花最为耀眼,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耀人眼目,可与日月争辉,令人震撼,令人赞叹。清风过处,花朵们招展着满心的快乐。在此时节,它们成了金秋水湄的代言人。同时,它们的种子也乘势而上,飞扬,飞翔,是满载希望的飞扬,是志在千里的飞翔。

  芦苇不仅长于水湄,也扎根在诗歌的沃土。就我国来说,自古及今,有关描绘芦苇的诗歌,太多太多,可谓浩如烟海,不胜枚举。比如《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韩愈的“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都是流芳千古的绝妙好诗。可我最喜爱的诗歌,当属当代大诗人艾青的《芦苇》。好在诗歌不长,兹录如下:“不长在高山上,悄悄地站在水边;没有竹子神气,像草一样谦卑;即使开了花,不惹人注意;色彩不鲜艳,也没有香味;我却赞美它,从它受到启发;上可以扎顶棚,下可以做篱笆。”此诗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给人启迪。尤为诗歌结尾的“上”与“下”那两句,可谓是诗眼。从广义上讲,这是孟子现代版的“达”与“穷”的阐述。凡人,无论身处何地,何等境遇,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自强不息,还必须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