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科技携手创意刷新视听体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24
□本报记者 张博
《阿凡达2:水之道》的水下拍摄非常有挑战性。 资料图片
从《爵士歌手》(1927年)到《一个明星的诞生》(1976年),从《浮华世界》(1935年)到《乱世佳人》(1939年),从《爱情的力量》(1922年)到《极地特快》(2004年)再到《阿凡达》(2009年)……从开创声画同步到使用杜比立体声技术,从告别黑白电影到采用三色渲染法拍摄,从开创3D电影先河到从头至尾动作采用捕捉技术的全CG影片,再到虚拟拍摄技术刷新人们对3D电影的概念。百余年来,电影凭借科学和创意,在发展与创新中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电影艺术的认知。
好莱坞绝对优势的背后
自从1888年法国导演、早期摄影机发明家路易斯·普林斯使用单镜头相机和柯达纸质胶卷拍摄世界第一部“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开始,电影人对于电影艺术的追求和电影技术的探索就从未停止。随着人类科技进步的脚步越走越快,第四代计算机的出现,帮助乔治·卢卡在《星球大战》(1977年)中展现了计算机特效与电影制作相融合的世界,一场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一次技术对光影梦想的助推正式启动,打开了电影产业通往未来的大门。
2009年,一部讲述关于潘多拉星球故事的影片——《阿凡达》,让电影史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影片呈现的剧情和精湛的技术创作,不仅让观众久久无法忘怀,也让电影迎来了表演捕捉、虚拟制作、实时渲染等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公开表示,原计划在1997年开始拍摄的《阿凡达》最后在2005年才进行的最主要原因是,当他意识到技术只是为了公正地实现他的愿景而存在时,他决定推迟电影的拍摄日程,转而专注于制作纪录片和开发制作梦想项目所需的硬件。
电影技术并不是决定电影艺术的最重要因素,它只是大幅度提升电影创作的效率和展示的效果,而决定电影艺术的核心还是电影创意。如《阿凡达》中有大量的水下镜头,为了解决光线损失、拍摄不清晰等问题,影片摄影师开发了一套超高清的水下拍摄系统DeepX 3D分光器,以保证拍摄的画面没有失真和色差,能完美地呈现出水下画面。再如英国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的《1917》,创新性运用了一镜到底拍摄技术,110分钟的片长由一个镜头衔接完成,并且全程实景拍摄,堪称技术流导演们的一次大胆尝试。
当技术成为展现创意的工具时,电影艺术与电影技术也在不断融合。而电影人对于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也让我们在今天看到了DTS:X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视频增强技术、3D渲染技术、高动态范围技术等,这些都被好莱坞率先应用于电影艺术的表达之中。
这也使得美国成为目前全球电影行业第一大技术来源国。截至2022年1月10日,美国电影相关专利数量超26万项,约占全球电影专利数量的35%。拥有约20万项电影相关专利的日本排名第二,中国、韩国、欧洲专利局、德国、法国和英国则居全球电影行业专利数量排名的第三至八位。印度虽然未跻身前十名,但其视觉特效公司Prime Focus的身影却出现在所有和特效相关的大片之中。
事实上,电影特效几乎是与电影同时产生的。1896年,法国导演、摄影师乔治·梅里爱在《胡迪尼剧院的消失女子》中采用了停机再拍技术,历史上第一个电影特效由此诞生。时至今日,全球顶尖的视觉特效团队已有以《星球大战》为代表作品的美国工业光魔公司、以《指环王》三部曲为代表作品的新西兰维塔数码公司、以《蜘蛛侠》为代表作品的日本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以《哈利·波特》为代表作品的英国盟图公司、以《钢铁侠2》为代表作品的德国比可蒙多公司、以《王牌特工》为代表作品的法国BUF Compagnie公司等。
此外,从边陲小镇走向电影圣堂,好莱坞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电影霸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好莱坞拥有600多个关于电影行业的工业标准。由于电影创作仍要依靠制作和生产环节的细节落实,而如何在制作和生产环节确保最初的创作意图不折损,最终把导演和主创部门的创作呈现为一帧帧画面的过程,离不开工业化的生产体系。但对于很多国家来说,让剧本、制作遵照一定的创作标准和生产规范,保障一部电影大规模生产的科学且系统化的管理体系等根本不存在。
巨幕路线、画质路线大PK
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放映开创电影摄影史里程碑开始,到1970年第一部IMAX电影《虎之子》在日本大阪的世界博览会富士馆与世人见面,再到15年后首部IMAX 3D影片《我们生为明星》在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亮相……IMAX、IMAX 3D、杜比等一项项新的电影技术,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感官体验。
从全球范围来看,就亮度而言,光源的全面激光化让激光厅已算不上卖点,激光光源的模组化让亮度也成为了简单的成本问题,这其中杜比影院和CINITY优势明显,而后为激光二代IMAX> Luxe高亮版数字>IMAX=RealD 6FL/ Luxe;就高帧率HFR而言,CINITY 4K 120FPS>杜比影院2K 120FPS>许多新的激光厅2K 60FPS=RealD=激光IMAX>数字IMAX;就音频而言,杜比全景声遥遥领先;就3D技术而言,杜比分色>一代激光IMAX分色>圆偏振3D技术>线偏振3D技术。这些技术的背后,是为了将电影摄、录、制后的放映效果展现到最佳。
事实上,作为历史悠久,支持放映制式最多也是最常见的技术,IMAX家族比较庞大。其中,数字IMAX是我们在日常观影中最为常见也是IMAX家族中效果最差的IMAX,投影机型从2008年使用至今,只能放映2K的分辨率,用的是传统氙灯,亮度虽然能达到14FL,但会越用越暗,观看2D电影尚可,4FL的3D亮度外加线偏振3D技术会使观众戴上3D眼镜后亮度直接损失2/3,失去电影原片中很多视效感觉。
随着如今电影拍摄技术的创新和人们对于观影效果的进一步追求,IMAX在2014年推出了一代激光IMAX GT,银幕不仅相比于普通IMAX更大,2D亮度22FL、3D亮度14FL、4K分辨率、12.0声道,观影的感官视效几乎无可挑剔。但效果好的背后是高于过往十几倍的造价,整体推广效果不佳。对此,IMAX于2018年推出了二代激光IMAX CoLa,虽然被称为二代,但却是一代的降级款,但2D亮度22FL、3D亮度12FL、4K分辨率、4000:1的对比度、12.0声道、圆偏振3D技术,较数字IMAX技术已是全方位的提升。然而,由于影院的资金投入等原因,二代激光IMAX CoLa的普及推广并不顺利。考虑到更新成本和电影效果呈现,进一步“缩水”的第三代激光IMAX XT诞生了,2D亮度<22FL、3D亮度<12FL、4K分辨率也使得IMAX XT成为除数字IMAX外的“垫底”技术产品。
对于杜比影院而言,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杜比3D构成了杜比影院的精髓,2D亮度31FL、3D亮度14FL、4K分辨率、100万:1的对比度,以及使重影、偏色基本消失的分色3D技术让画面几乎无可挑剔。放弃传统声道引入声音对象的概念、让声音和画面里的物体同步在空间里移动的杜比全景声与传统的5.1声道或11.1声道相比,一个听着很真,一个听着很震。
对于走巨幕路线和走画质路线的两大阵营天花板,不少业界人士也提出了有巨幕选巨幕,没巨幕选杜比,2D巨幕选4K,3D巨幕选激光IMAX和杜比的影院选择小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