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科学技术委委员刘戈三:
当务之急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影院标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24
□本报记者 郝天韵
光学动捕技术、LED虚拟拍摄系统、惯性动捕技术、感知虚拟制作技术……近年来,随着数字电影飞速发展,经过持续积淀和创新的中国电影科技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那么,当前我国在电影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应加强哪些方面的研究?科技进步如何为电影强国持续赋能?这是所有电影人必须直面与思考的“时代之问”。为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科学技术委委员刘戈三,重点从放映角度畅谈了中国电影科技发展的着力点。
提升沉浸式体验感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艺术表达的持续提升,电影院现在是,未来也仍然是充满魅力的空间。业界普遍达成共识:电影院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朝着更具科技感和沉浸式体验感的方向发展。对此,刘戈三深以为然,并且给出了提升体验感的建议:“电影一直以来是最高级别影像的代表,自诞生至今100多年里,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对于如今的观众来说,观看电影有各种各样的平台和终端,电影院并不是唯一选项,甚至有时在家庭环境里观看效果更好。影院再不创新,与其他终端拉开差距,其未来发展与市场必然会遇到瓶颈,社交功能也可能被取代。”
其实,相较于胶片时代,影院已有革命性变化:胶片被芯片取代、LED自发光技术陆续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依赖传统白色银幕的反射式投影无法抵抗环境杂光干扰的弊端。目前,影院亟须突破传统的、只在单一二维平面显示的方式,应主动寻找新的突破点,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视觉震撼或者沉浸感,让观众保持对影院观影的兴趣。
那么,如何提升沉浸感?怎样打造下一代影院?刘戈三表示,观众都希望在电影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现在的影院并不能完全做到。“根据人眼的特性,我们并没有必要一比一地把自然的东西还原到影院里去,比如太亮的东西人眼是受不了的。不过,人眼的视觉范围比现在我们在影院看到的要大得多,也就是说,目前我们影院设备显示方式并没有充分发挥人眼特性。因此,未来的影院在很多技术指标方面都应该有所提高,比如亮度、分辨率、色域、动态范围、帧速率等。”
此外,有很多技术手段其实并没有应用到影院。刘戈三建议,可以通过辅助手段利用银幕之外的空间,比如加上天花板和侧墙的光影效果,从而使影院周边环境更加契合电影故事场景,强化情绪、烘托气氛,让观众更有沉浸感和代入感,“要让人们能感受到,进影院看到的不再是单一的二维银幕,而是被整体营造的光影环境所包围,从视觉到声音,不仅更好地帮助观众欣赏影片内容,还可以为电影创作者增加全新的叙事表达手段”。
自主创新国际标准
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近年来,数字电影关键系统与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成果不断涌现:2011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影院巨幕系统“中国巨幕”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科技首次打破单一国外品牌在高端巨幕放映市场的垄断。此后,中国电影科技相继在激光放映、3D立体放映系统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2019年,中国首套CINITY影院系统落地,打破放映端技术瓶颈,成为时下世界范围内电影放映领域的最高技术格式。2021年,自主研发的国产LED 2K/4K电影放映系统相继通过DCI(美国好莱坞数字影院倡导组织)检测认证,使中国在新一代电影显示系统研制中实现“超车”。
“当然,当务之急是要推出一套中国自主的数字影院标准。”刘戈三强调,如今全球普遍采用的数字影院国际标准,即DCI已经沿用了20余年,“这期间数字电视和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已经明显超越数字影院的多项技术指标,因此,就标准本身而言亟须更新换代。同时,从电影版权保护方面来讲,这套标准的加密认证体系完全掌握在DCI相关认证机构的手里。从长远来说,这为体量巨大的中国电影产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刘戈三认为,中国有能力和自信推出一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更为先进的数字影院标准,并有取代DCI成为下一代全新的国际标准的可能,尤其在“旧版过时”与“新版未出”的“青黄不接”的节点,十分有必要性和时效性,也可以更为有力地助力中国电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