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人应在创新领域做技术攻关
——访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主任陈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24
□本报记者 洪玉华
科幻大片、3D制作、巨幕影院正带给观众愈加震撼的观影体验。欣赏大片之后,有观众会想走到电影背后,看看大片是如何拍成的、技术是如何操作的。同时,伴随人工智能、虚拟摄制、云制作等话题的热度攀升,中国电影技术发展也成为大众的关注焦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主任陈军对话,听他讲述电影技术发展以及影视技术人才培养等话题。
结合自身文化创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电影技术是否正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伴随下加速发展?
陈军:电影技术存在于从筹备、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到画面修复及增强、影院发行放映等全流程,而科幻大片在全流程的各个环节都会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来实现震撼的视觉效果,因此成了电影科技应用的代表。同时,技术一直在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工业中,一些非视效类大片如《阿甘正传》《绿皮书》等影片中,也有很多电影特效技术的应用,只是观众感觉不到而已。
技术进步一直在从不同方面提高电影制作效率和质量,降低电影拍摄技术难度。比如,虚拟拍摄技术、云制作技术等,最近上映的电影《长空之王》就利用LED背景墙的虚拟拍摄技术解决了传统绿幕特效很难处理的机舱玻璃光线透射和反射问题;电影《流浪地球2》采用云制作技术让在南美洲、欧洲拍摄的镜头在国内几乎可以实时看到。再比如,以前复杂运动的拍摄很难,特别是航拍,但现在基于电子稳定器和无人机的发展,让这些镜头的实现变得容易了很多。
除了大众所熟悉的影片特效等技术处理,电影技术的进步还体现在球幕电影、环幕电影等沉浸式影像的制作和呈现技术上,影院放映流程中的巨幕放映技术、LED屏放映技术、沉浸声技术,以及影院管理流程中的大数据分析、票房监控等各个环节。总之,技术始终在为电影艺术创作创新提供大众明显可见或者不易觉察的服务。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近年来,中国影视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您认为,目前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技术舞台上处于什么位置?
陈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属于通用技术,包括电影在内的多个领域都在应用。不过,电影是综合应用各类新技术的典型代表。同时,由于电影创作和制作的需求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剧组装备和解决方案也不同,很多剧组和制作机构有各自不同的创新、各自领先的技术应用。从这些角度来看,很难说哪个国家处于全面的领先。
近年来,国内电影技术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依然要重视不足,比如引擎等核心技术仍相对落后。我们在追赶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特别是结合自身文化的创新。因为当前很多技术都在日新月异的创新之中,中国电影人应在自主创新领域下更多功夫,重点做技术攻关。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特效技术备受关注,但也有观点认为,在技术映衬下,内容瑕疵或不完美会更凸显。您怎么看影视技术与内容创新的关系?
陈军:内容为王在影视领域同样适用。电影技术和内容之间,技术是基础的,内容永远是核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没有技术实现不了的创意和构想,但想法还是第一位的,技术是为创作意图服务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单纯依赖新技术拼接镜头,或者过于依赖炫酷技术,往往会导致技术呈现与内容表达脱节,观众也是不会买账的。
重视与行业产业接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有观点认为,院系教学与实践前沿存在一定程度的脱钩。对此,您怎么看?
陈军:当前资讯的传播渠道和速度都与多年前完全不同,产业新技术新应用等各种信息很快就会传递到全行业。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院校,可以说,我们的教学和行业实际应用是紧密结合的。比如行业还在胶片拍摄的时代,我们就最早开始了电影数字化的研究和教学;再比如我们在国内高校最早集成研发了LED虚拟化制作系统,联合深圳厂家搭建了虚拟拍摄影棚。我们非常注重与行业和产业的接轨,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实验环节完全与国内实际生产相匹配,学生进入行业后第一时间能够上手,节省了行业的再培训时间;另一方面,学校会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很多加入行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学习和提升。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如今技术发展不断加快,教师教学如何跟上时代步伐?
陈军:影视技术系首先保证学生全面了解电影工业体系、全产业链应用,课堂教学实现全流程覆盖,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影视技术系教学更侧重各种应用与互动,坚持新技术引领。课程三分之一都是实践内容,既有课堂上的技术实操练习,也有走出去进剧组的实践。
此外,北京电影学院有遍布全球各地的毕业生、合作单位等,教师与学生都会通过这些渠道以及相关网站获知最新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动态,并在教学实践中分享、探讨。
与技术厂家合作是学院推动新技术教学的方式之一。因为当前技术发展以及更新的速度较快,“买到手就过时”已不完全是调侃。基于这些现实情况,学院与一些企业共同开展新技术应用研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促进教学。企业也有测试新设备的需求,教师和学生可以率先接触、学习、使用新设备,并提出意见建议。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影视技术系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陈军:影视技术系培养学生有两个目标,一是学习能力强,能够掌握最新技术并超前应用于制作。二是动手能力强,学生进到摄制组马上就能上手。
在学校教学环境熏陶下,学生都有紧跟前沿技术、接地气的特点。年轻人总是想尝试新设备,除了利用学校的装备之外,有的学生还会自己或合伙购买感兴趣的小型设备,共同研究并应用于作业、商业项目以及电影拍摄中。如今,我们有学生研发的设备系统已经被行业采购应用,还有学生搭建了转播系统,从承接最小的转播活动开始,并最终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转播项目之中。
有些艺术创作规律可能很多年不变,但技术变化很快。影视技术系教学始终贴近前沿,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走在新技术应用最前列。这也是每逢毕业季,都会有企业点名要我们学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