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蓝皮书显示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持续跨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17

□本报记者 孙海悦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1~2022)》。

  数字经济是助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蓝皮书显示,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基础不断夯实,融合投入总体趋势向好,融合产出成效日趋显著,经济社会等融合环境显著优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持续跨上新台阶。

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在北京不断涌现

  文化科技融合促进企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龙头企业发展强劲。蓝皮书显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2021年,科技部等5部门公布第四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名单,共认定了25家单体类示范基地。其中,北京地区的故宫博物院、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完美世界(北京)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机构在列。至此,北京地区已有11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包括1家聚集类示范基地和10家单体类示范基地。

  “全国文化企业30强”北京地区入选企业数继续位居前列。2020年,北京地区的完美世界、光线传媒、保利文化3家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歌华传媒、北京演艺集团、四达时代、掌阅科技4家企业列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入选企业数居全国首位。

  北京地区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公示名单中,全国共有369家出口企业,北京地区共有69家企业,其中北京市属企业34家,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央视动漫集团有限公司、优酷、爱奇艺等数字文化企业位列其中;全国共有122项重点出口项目,北京地区共有31项,其中,中国电视长城平台、国际全媒体传播矩阵等项目位列其中。这对于引领带动北京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亟须激活文化产业数字化创新能力

  蓝皮书认为,当前北京的文化资源要素供给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以及缺乏文化创意、缺乏文化科技研发人才等问题。

  北京具有多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截至2020年年底,北京共有博物馆197个,其中免费开放90个;公共图书馆24个,藏书量7208万册;档案馆18个,馆藏案卷977.3万卷(件);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0个。同时,北京还聚集了全国最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拥有全国最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中央企业。如何统筹利用好这些资源要素,通过搭建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引导和扩大数字文化消费,满足人们日益丰富多元的文化需求,激活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和产业化,是当前北京面临的现实问题。

应促进重点文化行业与高新科技融合创新

  蓝皮书认为,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还需要大力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重点文化细分行业与高新科技的融合创新。

  加强文化领域“新基建”,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落实落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推进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从文化产业的供给端、生产端、需求端和云端“四端”发力,借助广电网络实现互联互通,重塑文化产业链发展格局,着力促进网络音视频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领域“云、网、端”设施建设,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新媒体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搭建“互联网+”等便捷文化营销平台,整合各种文化和科技、旅游优势产品资源。

  蓝皮书强调,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进数字内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5G、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研发与应用。重点培育壮大数字文化新业态,加速发展网络视听、动漫、电竞、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等重点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内容产业集群。鼓励企业搭建“图书外卖”、文创产品推广等平台,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在隐私保护、链上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不断提升数字内容产业的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