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报道如何更具建设性

——以《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为例

作者:郭韶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09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2021年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作为长期关注青少年的版面,持续关注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面对的心理问题,保持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常态化,重视青少年及家长的声音,努力让新闻报道更富建设性。

聚焦垂类锁定青少年心理相关选题

  “青春热线”版创办于1993年,主要聚焦10岁—25岁的青少年,关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提供智性的心理建设。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形成,“青春热线”也在全媒体转型过程中探索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发展路径和生存策略。

  “青春热线”版的内容呈现一般有三种方式:故事+专家采访、优质的咨询师手记和整版专题。

  故事比较丰满的选题,适合用故事的形式呈现。如《你是那个“职场替身”吗》聚焦职场“能见度”,讲述自己为什么总是同事的替身,干了很多活却不被别人看见;《为什么有的人会害怕赢》关注优秀生面临的“偶像”包袱,“别人家孩子”也害怕当第一。这样的故事很多,是“常说常新”的话题,只要有好的契机好的角度,可以拿出来重新解读。

  “青春热线”版还与一线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合作,用咨询师手记的方式,努力为青少年提供心理问题解决方案。“厌学系列”关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厌学”话题,不做简单意义上的解读与分析,而是从完整具体的个案入手,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与时间赛跑的女孩选择休学》《极端母爱在儿子的拳头面前崩溃》等选题赢得关注,获得中国新闻奖副刊专栏奖。

  《那些延迟长大的孩子,叛逆在成年》讲述错过了青春期,在成年期四处碰壁的年轻人。现实中总有一些“延迟”长大的孩子,他们“乖巧懂事”,也许不那么优秀,但总是让大人“省心”。他们内心也许有一些不适,但是习惯性的“听话”让他们就这样安静地成长起来,直到某一天内心的“不适”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令人意外地爆发。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类的个案,拨开迷雾,发现背后的真相其实与家庭教育有关。

  近年来,校园欺凌正在成为严重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跟踪相关提案,采访代表委员、专家,以深度专业的报道引领话题,多家媒体跟进。《填补“视野盲区”,让校园欺凌不再隐身》《避免让欺凌视频成为二次伤害的温床》等稿件体现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注。

  2022年5月,《中国青年报》与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合作开设“12355专栏”,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协调各地12355青少年服务台提供青少年咨询案例,《中国青年报》记者基于典型案例撰写稿件,给具有同类问题的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青少年的困惑集中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自我探索、考试焦虑、家庭关系等,典型案例的呈现,正在帮助更多青少年更好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紧跟流行用新锐表达贴近年轻审美

  “青春热线”版的选题和稿件渗透着“热爱生命,追求成长”的内核。引起年轻人兴趣的话题具有以下特点:年轻人关注的社会热点、时效性强、有新意。校园话题、职场话题是他们特别关注的热点,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烦恼,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想,心理层面的选题是刚需。

  《因为耿直踩雷?你需要“职场委婉语手册”》《户外、轰趴、度假、桌游……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团建》等内容贴近年轻人的职场日常。《名称相似专业不同,高考报志愿请留心这些差别》围绕高考服务,稿子见报获中青网和微博推荐,“名称与专业”引起全网讨论,影响广泛。高考心理减压报道是每年的重点,《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积极制订方案,以最快的速度采写报道,形成报、网、端、微、屏多媒体联动,并在快手等平台同步推送,形成传播矩阵。

  在清明节、母亲节、高考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青春热线”版在透视心理内涵等方面深入思考,寻找高质量切入点,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领作用。整版专题《清明,来不及告别》《母亲节表白计划》《高考前一天,你在做什么》等,都是青少年极为关心的话题,呈现了目标群体生活中的热点与痛点。

  实践证明,整合社会资源,是媒体做大做强的必然路径。央媒和互联网平台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中国青年报社连续几年与腾讯合作出品《两会青年说》,充分整合媒体资源优势。青少年心理是这个栏目一直关注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邀请代表委员、中学心理教师和大学生,探讨如何应对青少年抑郁。刊发了《心理的危机,不能只藏“心里”》《守住那条最长的防线》等稿件,同时创建#请为孩子打开心理咨询室的大门#微博话题,引发热议。

  为了更好地适应视频化潮流,“青春热线”团队开发心理课。与中科院心理所、短视频博主合作,形式多元,荐书、树洞、短视频齐发力,形成丰富的传播生态。《面对社交焦虑,我们该怎么办?》《总是难以进入亲密关系,是“回避型依恋人格”惹的祸?》等长视频,有深度,有厚度。与短视频博主合作推出的《三招帮你停下胡思乱想》《多子女家庭,别忘了关心青春期老大》等内容轻松活泼、紧跟现实、贴合年轻人的审美,具有较强的服务性。

注重积累专家型编辑助力智囊库

  专业报道需要专家型编辑。心理版有一定的专业性,很多选题都是从一线青年中来,实习生在选题会上的碰撞,编辑对青年心理话题的专业判断,都是形成优质话题的土壤。微博发酵,形成话题讨论,优质内容版面呈现,跨部门合作使这些话题实现最大化的传播。

  编辑的功夫其实是在办公室之外的,很多编辑都在进入这一专业领域的过程中成为专家型编辑。心理问题并不是天天都在爆发,这就要求编辑在日常的社会新闻、热点新闻事件中,找到心理学意义的解读。

  疫情之初,采访专家徐凯文刊发《疫情暴发时,我们如何远离恐慌》,围绕疫情话题约稿,集中报道心理话题,进行深度分析。同时诞生了《视频上见,生活还是要继续》《非常时期宅在家,可以跟爸妈做这些事》等一批有质量、有建设性的稿件。《改写你的疫情故事,实现创伤后成长》整版专题,将疫情后建设与青年成长话题相结合。

  这些在关键时刻出场的大学老师、心理医生、专家学者,都是编辑的智囊团。突发事件到来时,如何让这一领域的专家第一时间发声,考验编辑的日常积累。每一个选题,能迅速锁定契合的专家,编辑脑子里需要有一个定位地图。

  今年3月5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公布了《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青春热线”编辑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风险因素是升学后,迅速采访调查报告的设计者,结合调查数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探索。同时联系采访多位高校教师、在校应届生、一线心理医生,有效、有力、有质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建议。同时,版面还加入可视化图表,与文本内容形成呼应,凸显大学生心理状态。如《在心理雾霾中行走的大学生》一文被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转载,阅读量10万+,成功打造圈层化传播效果。

  作为主流媒体,在青少年心理报道领域需要时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保持常态化报道,帮助家长和孩子消除“病耻感”。目前很多家长对青少年抑郁症还有“病耻感”,媒体应该主动设置新闻议题,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应对方法。

  二是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呈现更多有类似问题的个人和家庭的声音。让受众感受到真实的心理或情绪“语境”,觉得自己并不孤独,进而对心理报道产生信任感。

  三是传递更多具有指导性的科学信息。策划科学、专业、有建设性的报道,让整个社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得到提升,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