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好书凭借力 媒体播书香
□本报见习记者 齐雅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09
“五一”假期,《南方都市报》推出南都书单,帮助读者在假期拓宽认知边界、增益新本领;世界读书日当天,《深圳特区报·新阅读周刊》联系多位作家、诗人、学者、出版人、图书编辑、戏剧导演等文化界人士,分享其荐书、寻书、买书、读书之法;立足贵州本地,《贵州日报·27°黔地标文化周刊》推出《读方志 行贵州》栏目,让贵州方志“活”起来,了解贵州历史,感受独特人文……
近年来,媒体不断开设与阅读相关的新栏目、新版面、新周刊,或进行读书版面栏目的改版升级,或持续为读者提供优质阅读内容。不管是具体时间节点的特别策划,还是持续的深度栏目,抑或是定位精准的阅读内容,媒体策划的读书版面、周刊等,正发挥其媒体力量,推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
准确定位宗旨 明确鲜明特色
找准定位、明确办刊宗旨等,能够直观反映出媒体阅读版面的特色,各家媒体的阅读版面也在此方面不断深化明确。
《中国青年报》的阅读版致力于打造以青年为导向,呈现青年阅读态度,引领阅读风向的版面。《中国青年报》文化中心副主任郭韶明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以敏锐的姿态、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关注青年人的阅读需求,是《中国青年报》阅读版的宗旨。
“最是书香能致远。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将为社会发展的行稳致远提供重要精神支撑。”《北京日报》文艺副刊部主任李红艳介绍,2023年1月6日,《北京日报》创设《京报读书》周刊,聚焦理论、文史哲、科学新知、法律经济、京味文化等品类,品书荐书,倡导读书学习之风,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贵州日报·27°黔地标文化周刊》除有封面观察栏目、视点版推出阅读类深度报道外,还设置有“书香”版,持续引领精品好书的阅读。
为引导全民阅读风尚,多年来,《浙江日报》阅读版以新闻为基础,从当下图书资讯、热点事件、业界动态等视角出发,用人物专访、亲历、社会观察、书评、书讯、杂记、书单等报道方式,做各类与阅读相关的内容报道。《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副主任竺大文表示,《浙江日报》的阅读版着眼全国,又突出“浙江味”“人文味”,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舆论导向,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贴切的案例,以满足当下群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深圳特区报·新阅读周刊》目前已办4年,是深圳报媒目前唯一的纸质图书版面。《深圳特区报·新阅读周刊》主编刘忆斯介绍,周刊着眼时事热点,注重专题策划,争取在有限的版面提供给读者更多观点与信息。除了推荐近期出版的人文社科好书,对文学也同样重视,每个季度都会推出中文小说、诗歌的新书书单。
《新京报·书评周刊》始终坚持“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宗旨,坚持以书的文化价值为取向,聚焦国内外优秀的作家、作品、书评,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以及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体验、文化现象等,将热点传播和深度访谈相结合。记者了解到,创刊19年来,《新京报·书评周刊》已经成为文化媒体的行业标杆,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出版、创作者、学者群体中拥有较为突出的影响力。
《辽沈晚报》文化副刊版面包括“迟桂花”“读书”两个版面。“迟桂花”“读书”的版面编辑李傲介绍,“迟桂花”版面以雅俗共赏、品质上乘的定位和清雅质朴的版面风格获多方好评;“读书”版面在全新改版后,则更加侧重文学作品推介和读者参与互动。
多重角度策划 构筑丰富版面
根据各自的宗旨和定位,各媒体在其阅读版面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策划,有的打造深度内容,有的深耕品牌打造,有的聚焦读者所需。
《中国青年报》阅读版日常对阅读领域保持敏锐的触角,对作家学人的动态长期关注,捕捉新鲜有料的新闻进行专业解读。郭韶明介绍,版面重点深耕《作家说》和《中青书榜》,《作家说》栏目关注国内有影响力的作家,进行深度访谈,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中青书榜》则由读者投票和评委会投票产生,不定期推荐主题书单。
聚力“书香京城”建设,《北京日报·京报读书周刊》突出首都特色,围绕传承发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推动全民阅读,营造城市阅读氛围,持续深入助力新时代“书香京城”建设,获得业内好评,赢得广大读者认可。
今年以来,《贵州日报·27°黔地标文化周刊》相继推出《文化空间再造 尽享阅读芬芳》《揽黔城山色 享多彩书香》等报道,并配以知名文化学者顾久的文化时评《我的阅读观》,为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记者发现,《贵州日报》今年已刊发的4个“书香”版,由新书推荐、书评、连载、选载等栏目和内容组成,对贵州文化建设重点书目进行连载,并制作音频产品进行报网互动,突出了精神启迪与审美熏陶。
多年来,《辽沈晚报》文化副刊推出针对东北地区不同读者定位的多元栏目,侧重地域性和规范性,弘扬正能量,推出的策划报道《中国传统节气系列报道》《振兴老工业基地征文》等,每次都收到读者来稿几千份,其中包括很多知名作家投稿。“读书”版更是以较高的文化视点向读者介绍当下文坛热点书籍、文化精髓。经典栏目《你问我答》更是架起了作家和读者的桥梁,受到了作家和广大读者的认可。
《楚天都市报》的《人文周刊·书香》内容涵盖全国各大出版社的最新书讯、各方书评,为读者打开阅读新世界。同时,还有作家携新书作品与读者娓娓道来台前幕后的写作故事,让读者靠近作家倾听心声,触摸时代脉搏。
一直以来,《南方都市报·人文周刊》汇聚了众多文化名家,呈现了大量精彩之作,赢得了好口碑。据介绍,周刊团队还策划了《文化中国》《海外汉学家》《走读古城》等系列深度报道,并推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南都年度十大好书”“南都读书俱乐部”等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有力促进了广东的文化多元发展。同在广东省内,目前,《新阅读》也已经成为深圳全民阅读的品牌栏目,在全国书评界汇聚了一定影响力,获得了读者和出版界的好评与信任。
好内容好策划 推动口碑打造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用心策划打造的内容不仅会赢得读者的好口碑,也会得到众多名家的赞赏与好评。
《北京日报》今年全新创刊的《京报读书》周刊,是北京打造“书香京城”大战略中为广大读书人开辟的一个新园地。文艺评论家解玺璋称赞:“周刊设置了思享、人文、艺见、智汇、京味、域外、文萃等多个专版,几乎囊括了阅读的方方面面,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新书信息,方便读者遨游书海、选好书、读好书,而且向读者奉献了丰富多彩的思想、精神、文化、艺术大餐。周刊虽是新面孔,却像是读者的老朋友,版面编排、文章编写,都尽量考虑到读者的多层次、多样化需要,既有大气磅礴、金戈铁马,也有小桥流水、温婉多情,犹如百花盛开的书香苑囿。”
“深圳人生机勃勃,爱读书且善读书,这在全国都是特别出名的,这当然有多方面力量、平台的共同推动。”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市作协副主席鲁敏表示,《深圳特区报·新阅读周刊》以其开阔的视野、深度的策划、持久的耐力立下奇功。《新阅读》周刊在有限的版面里,重点关注历史、经济、科技、人文等各领域书籍,着力于延伸阅读和立体阅读,让读书由“静”到“动”,自“有限”到“无限”,引领读者走入阅读的万千密林。
对于《新京报·书评周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认为,周刊约请不同的专家学者、阅读爱好者在书评周刊上展开互动,所做的诸种推荐,能够把一本书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展现给读者,从而使得读者在阅读这本书以前对书有一个总体性认识。
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曾致电《辽沈晚报》文化副刊版面编辑,表达对版面的喜爱,称这标志了《辽沈晚报》的文化品位和新闻品质。而“文章精良,雅俗共赏,曲高和不寡”则是著名作家刘齐给予《辽沈晚报》文化副刊版面的评价。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鲁平这样评价《楚天都市报》的《人文周刊·书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汇集新书信息,引导、服务阅读生活的宗旨,其关注的作者并不局限于名家新作,而是聚焦呈现出版界琳琅满目的风貌。”
弘扬岭南文化,是《南方都市报》长期的追求和使命。在作家、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庞贝看来,《南方都市报》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人文报道,如《走读古城》《走读古书院》等,以生动而又多元的方式展现了岭南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风情,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很好地结合起来,为阅读赋予了声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