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时代“长江之歌”》:
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08
□本报记者 李婧璇 见习记者 商小舟
长江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多样性,“江河互济”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近日,由河海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新时代“长江之歌”》,以讲述并推动长江文化振兴为主题,从历史维度、文化遗产等方面探讨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长江文化内涵与价值。该书入选江苏省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体现出河海大学出版社紧扣时代主题、适应自身特色的眼光与匠心。
特邀权威专家 保障选题质量
为大力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河海大学出版社策划了《新时代“长江之歌”》,并邀请长江文化研究领域专家贺云翱担纲著者。
谈到为何邀请贺云翱担纲著者,河海大学出版社社长朱婵玲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贺云翱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同时还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院长。“贺教授多年来深耕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领域,他深厚的学识,优秀的专业素养,主持多项有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都为这部学术著作的高质量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选对了,意味着选题已经成功了一半。的确如朱婵玲所说,作为学者,贺云翱曾发表有关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等方面的论文和论著数百万字。作为作者,他在本书中从历史维度、文化遗产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长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结合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论述了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展示了长江文化与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的面貌。
用心精雕细琢 打造学术精品
为了确保图书的高质量出版,河海大学出版社专门成立了主题出版工作小组,对编辑审稿、校对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把关。
“《新时代“长江之歌”》历经两年多的撰写、两轮编辑、10余次审校。全书旁征博引,自古籍至今人文章,凡能佐证本书论证者,无不涉及。”朱婵玲告诉记者,作者腹笥渊博,且家中藏书汗牛充栋,故可信手拈来,但也使编辑审稿过程中对相关引用一一考证的难度增大。
例如,该书涉及大量考古遗迹及文物名称,审稿时需参考良渚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馆官网,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及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等资源进行查证,对于书中涉及的文化遗产名录等也都要与官方发布的原文件一一对照核实。
此外,书中多处涉及《说文解字》、“二十四史”、《太平寰宇记》等各类古籍,则要借助大量文献进行查证,对于实在难以获得资料的内容,还需借助有关古籍数据库进行查证。“有些数据库虽有电子版本,但其仍存在部分差错,为保证修改准确性,编辑利用数据库中的影印资料与书稿中的引用内容进行比对,并对存在出入且无法查到佐证之处的一一标记请作者确认。”朱婵玲介绍说。
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团队多次带着疑问到作者家中进行面对面的请教与交流。作者及其团队对书稿中的配图精心挑选、数次易稿,严格按照学术要求对文字表述反复打磨、细心研讨。“作为一部讲述长江文化的精品力作,这是作者团队和编辑团队同心协力、精心雕琢的成果。”朱婵玲感慨道。
加强保护传承 弘扬长江文化
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据朱婵玲介绍,河海大学出版社作为以“水”为特色的高校出版社,联合河海大学环境学院等院系、南京市部分中小学共同发起“保护母亲河”活动,向年轻学子们公益赠阅图书,倡议学子们共同参与到长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并组织年轻学子们参与“长江徒步”活动,让他们感受近在身边的长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体会长江文化的深远内涵。
“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完成,我社也将带着这部专著走进‘母亲河’江苏段人文及生态景观的现场,带领读者实地感受长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景象。”朱婵玲表示,将结合该书的具体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长江文化,进一步做到在文旅融合中提升长江文化价值、在城市更新中注入长江文化活力,突出非物质类文旅资源的载体建设,深化长江文化精神的载体熔铸,促进优秀的长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