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背景下出版社校对工作如何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05
核心阅读
智能化校对工具的使用虽然较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替代了人类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但是人类创造性的工作仍然是机器无法取代的。语言逻辑结构、文本规范和特定领域常识等,是校对人员体现自身价值的有力证明。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校对人员需要注重提升和培养此类创造性的能力,实现专属价值。传播优秀的文化和弘扬先进的思想同样是校对工作者的使命。融合出版背景下,校对人员只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切实做到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出版日益紧密的结合使得出版物的生产过程逐步向数字化、集成化方向转变和过渡。作为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也正在遭受着数字化出版浪潮的革命性冲击。校对工作被注入新的活力,也被带来新的挑战,面临新的发展趋势。随着生产方式与出版内容的数字化,校对人员只有顺应时代挑战、找准角色定位、提升校对质量,才能在融合出版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环境下校对工作新特点
融合出版中生产过程数字化和集成化,使得校对工作被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校对工作的载体、工作重心、工作理念等均发生了改变,人机结合的使用也使校对职能在出版流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校对呈现出新的特点。
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人员的编辑职能日益明显。传统校对的“校异同”转变为“校是非”与“校异同”兼重。校对不仅要清楚排版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的错漏和不妥之处,还要认清知识性差错等各种错误。因此,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人员的编辑职能逐渐明显,日益呈现出“校对编辑化”趋势,其工作重点逐渐向审校过渡。
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人员的工作理念发生新的转变。传统校对强调“对原稿负责”,以“校异同”为主要职能,只要能保证校样与原稿相符就是尽到职责了。而计算机技术介入出版生产过程后,校对客体发生了变化,融合出版背景下,校对载体的无纸化和数字化,使得校对“校异同”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而“校是非”功能提升,职责范围扩大化。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发挥“校对编辑化”的职能,善于发现文字性和技术性的“是非”问题。由于校对和编辑人员针对稿件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单靠传统的编校分工模式是不能胜任的。融合出版的发展趋势,要求校对人员要有逆向性、逻辑性等思维,这对校对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的工作范畴出现了转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编辑工作与时俱进,工作内容也不断拓展、加深。比如负责校对的编辑出于对校对素养的需求,常常浏览网页获取资源,了解校对稿件的具体情况。而为了解图书结构和内容,也会同策划编辑协商、与销售部门进行分析等,通过了解具体情况优化编辑内容。在新时期出版社工作范围不断拓展,而且要实现转型和升级。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校对与编辑之间应该加强交流,打造深度融合的模式,为出版社的转型奠定更好的工作基础。
数字时代校对人员的转型
数字出版时代对出版社校对和编辑人员的能力和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校对质量,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转型。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能力。数字出版时代校对人员的校对权限会逐渐提高,相应的责任也会增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修正一些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相符或不准确的提法、观点,是校对人员必须努力提高的基本素质。
数字出版时代,媒体融合速度逐步加快。作为出版社校对和编辑人员,除了加强自身的文字素养外,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网络化时代的出版工作,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工作环节的信息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校对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武器。在此情况下,校对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特别是要了解出版流程各环节的计算机操作程式,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认识现代校对工作中的新的校对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现代校对工作的编辑职能日趋加强。这就要求校对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这一看家本领外,还要广学博览,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尤其是要积累汉语言知识,提高识别和纠正稿件中的语法、词汇和逻辑性等方面错误的能力。这不仅是“校是非”的必然要求,也是校对工作中纠错频率最高的内容。如果不能正确识别这些需要纠正的差错,就谈不上“校是非”,甚至会弄巧成拙。
增强创造能力,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智能化校对工具的使用虽然较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替代了人类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但是人类创造性的工作仍然是机器无法取代的。语言逻辑结构、文本规范和特定领域常识等,是校对人员体现自身价值的有力证明。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校对人员需要注重提升和培养此类创造性的能力,实现专属价值。校对载体的变化、工作重心的转移,要求校对人员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传播优秀的文化和弘扬先进的思想同样是校对工作者的使命。融合出版背景下,校对人员只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切实做到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此外,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应该是一个“杂家”,除必须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素养外,还应该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工作要求。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可能会使曾经的校对工作经验或技能逐渐失去价值。因此,校对人员要适当关注前沿科技信息,善于探索并尝试使用智能化校对工具,以跟上融合出版快速发展的步伐。
融合出版背景下,出版单位及校对人员在继承传统校对思想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校对人员的业务素养和能力,让校对人员在出版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实现融合出版背景下校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