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银龄阅读论坛聚焦——
让银龄人的生活“悦”读越美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8
□本报记者 洪玉华
银龄阅读论坛现场。
与会嘉宾主题演讲。
现场观众用心聆听。
本版图片均由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组委会提供
4月24日,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银龄阅读论坛在杭州举行。稍微早到的参会者发现,会议现场摆着几束鲜花,它们并不是通常的会议用花,而是来自一位住在养老院的长者。这位95岁高龄的长者酷爱阅读,得知有各行业的人聚在一起探讨如何让老年人享受更高质量的阅读,他特意委托“老伙伴”带来鲜花,表达喜悦与谢意。
他的“老伙伴”——几位银龄书院的领读人则在北京开往杭州的高铁上就被媒体“围堵”。同乘的媒体人发现,这些老年人神采奕奕,时不时低声谈论阅读。关于老年阅读的话题就此展开。
银龄阅读论坛现场,来自出版单位、研究机构、养老企业等跨界参会者共同聚焦“倡导老年阅读,强化树立积极老龄观”主题,以期让银发阅读爱好者享受更便利美好的阅读生活,也让更多银龄人加入到“悦读”的行列。
老年读者数量庞大 出版服务更需细分
2.8亿是银龄阅读论坛上多次被提及的数字。这是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与会者认为,这个日渐庞大群体的阅读生活需要充分关注,更需要细分化服务。
细分服务,首先源自老年读者中,不同年龄层阅读能力不同。老年人口中,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人占55.83%。该年龄段读者不仅具有较好的自主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成为其他年龄层老年读者的领读人。细分服务还因为老年读者文化素养、阅读习惯、读书兴趣与需求各不相同。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中宣部原副秘书长郭义强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一方面,要针对已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老年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图书;另一方面,要通过研究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吸引更多老年人爱上阅读。他谈道,阅读有益于老年人修身养志、启智增慧,涵养浩然之气。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开启新的人生。要让阅读成为老年人新生活的重要支撑,满足学习需求,享受阅读欢乐,健康快乐,延年益寿。
“最近我看到一部小的建筑画册,拿在手里很舒服,品质也没有因为变小而降低。”郭义强说,老年人视力下降,很适合看画册类图书,但如果画册出版一味求大,又像砖头一般厚,就会造成老年人阅读困难。由此,他建议更多出版人关注老年读者需求,细化阅读服务,有效解决书太厚、字太小、行太密等问题。
关于细分服务,与会嘉宾各有关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健康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相关负责人建议,应推出一些在健康理念、健康生活方式、预防保健、运动健身等方面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作品。
“老年人的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对高质量的阅读需求愈加旺盛。”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建议,出版人从选题策划、编辑排版、阅读推广等方面加强适老化改造、提供高质量阅读。
“老年人的阅读是分层次的,也是分人群的。”国家开放大学(国家老年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臣说,他们正加快阅读资源适老化改造和老年人课程适老化改造,期待加强出版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融合。
阅读也是心理体操 老有所读老有所乐
“我们服务的老年人多达8000余位,平均年龄80多岁,但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是单纯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创造者。”泰康之家服务运营中心服务管理部总经理刘志刚说,老年人有的热心公益,也有人开启追梦计划,有人爱读书,还有人出版了图书。刘志刚基于文化养老实践谈道,老年人对健康的认知已经脱离了单纯的身体层面。大家认识到全面健康包括最基础的生理健康,同时也包括情绪、精神、认知、社会、创造力和文化方面的健康。
“老年是生命中重要的阶段,是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倡导从全生命周期过程去理解积极老龄观,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要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同时立足老年群体的多维需求,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主题出版发展研究院院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出版研究院院长韩建民谈道,构建积极老龄观,图书是有效支撑。他说,自然生命过程不可阻挡,但精神生命可以永远年轻。阅读是老年人对抗疾病与衰老、积累智慧、关爱自我的有效途径。
“通常认为年龄越大,数字阅读水平越低,但我们在问卷调研中发现,80岁以上的人参与问卷调查时,很多是用类似‘傻瓜相机’式的智能设备。”韩建民由此谈道,如何利用大量已有资源进行适老化出版,尤其是利用融媒体、数字化技术服务老年阅读,需要出版人深入思考。他建议出版社进行品牌叠加,推动一般图书优秀产品与老年图书出版融合发展。出版人要认识到,老年人不是数字阅读的门外汉,甚至很多老年人还是视频知识学习的“弄潮儿”。用好融媒体技术、平台服务老年阅读大有可为。
挚友与枕边书都是老年生活乐事。银龄阅读论坛上,文化养老实践者、老龄化战略研究者、融媒体出版人,从不同角度分享了阅读对构建积极老龄观、实现文化养老的积极作用。他们认为,阅读是老年人精神生命的有效支撑。阅读被称为神经运动、心理体操。老年人爱阅读不仅有助于提升健康素养,还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相关各方应共同努力,为老年阅读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深化适老化改造量身定做阅读服务
“现在的小孩不太看连环画,但很多老年人对连环画有感情。”郭义强说,一些老年读者爱阅读,但视力等阅读优势在下降,出版人可以尝试推出适合老年读者的连环画。他由此谈道,老年人关注运动、养生,也喜欢书法、绘画,还有人喜欢回顾人生、爱看人物传记,或者喜欢品读经典,进一步了解世界。老年人的阅读很广泛,期待出版人能出版更多内容与形式兼具、高质量的适老化图书。
“从首届银龄阅读论坛关注老年阅读、关爱老年生活,到今天倡导老年阅读、强化树立积极老龄观,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全社会、全行业共同关注,通过出版与阅读将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说,老年人对于纸书有亲近感,老年阅读有需求也有时间,要充分关注老年读者市场,满足他们的需要。
围绕老年阅读与积极老龄观,论坛上有人分享经验,也有人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刘志刚说,泰康之家的园区图书馆与属地街道、区、市图书馆建立联系,定期图书流转丰富了所藏图书。此外,园区举办的朗读者等阅读活动非常受欢迎,目前已经成为老年阅读活动的IP。
韩建民注意到,老年阅读公共空间存在配套设施不足、使用率不高等问题。他同时提出,当前形成老年图书出版品牌的出版企业比较少。大多数出版社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与老年群体阅读偏好相匹配,也有一部分大字书,但规模比较小。刘臣也关注到,当前老年阅读的载体还不够丰富,能广泛引起老年人阅读兴趣的内容相对单一。
王利民建议,加强老年出版顶层设计、选题策划、阅读推广。出版企业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年龄特征、审美特点、需求阅读等有针对性地编辑出版一大批适老图书,有针对性地加强适老化改造,开发数字阅读产品和设备,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阅读需求。同时,加强志愿者服务,通过优质书单推荐等诸多途径,进一步丰富老年阅读活动,加强老年阅读领读人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