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我的世界

作者:赵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红蜻蜓,我的红蜻蜓》一书,我是这样构思的:从心灵深处出发,书写故乡独特的自然风情、历史文化、田野美食和童年记忆。


书写故乡的自然风情

  我的家乡在河南,小时候在平原上行走,我常惊叹于天地的广阔。我有一个清晰的童年印象:有一天,当我走在大地上,抬头仰望天空时,感觉天空低低地伏下身来,像一张透明的蓝色盖子。天空和大地融合成一个巨大的碗,我就走在这碗里,小得不能再小。但阅读让我的心变得很广阔,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我总想走出这只“大碗”,到“碗”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平原广阔得无边无际,麦苗生长出来时,大地就变成了一张看不到尽头的绿毯子。站在麦田里,满目都是绿色,深绿、浅绿、麦穗上那抹浅浅的嫩绿……麦苗的绿把空气染绿了,把天空染绿了,大地更是被麦苗染成了绿色河流。对于麦田,我也有一个深刻的童年印象:有一天,我从午睡中醒来,迷迷糊糊去田野里找奶奶。当我走到田间小路上,走在麦田中间时,我感觉麦苗像森林一样高大,抽出来的麦穗高过了我的头顶,麦田就是一片高大的、翠绿的森林。

  这种感觉很奇妙,是只属于一个小小儿童的感觉。

  因为当我长大后,我发现麦苗长起来时,最多只到腰际,再也不会产生“麦田是森林”的感觉了。

  麦苗抽出麦穗,麦穗成熟了,此时的平原大地上流淌着金色的麦浪。那种明艳、美丽和壮观,用任何语言来形容都显得有些苍白。空气中弥漫着麦穗的香味,这种香味充溢了整个平原,好像麦子的花和果就开在平原人的发梢、眉梢、眼睫毛上,一睁眼、一吸气、一甩头发,满山满谷都是麦穗的香味。

  那也是故乡的香味,是故乡的平原、河流、日光、星空孕育出来的香味,是故乡给予我们粮食,养育我们成长的香味。


书写故乡的历史文化

  我的家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从小就流淌在我们生活之中的。

  童年的一个夜晚,在灯光昏黄的厨房,忽然从某个黑暗的角落里传来“嚯嚯嚯……”的声音,像一曲温柔的夜晚之歌。

  “太好听了!是什么在叫呢?”我问奶奶。

  奶奶笑着说:“那是灶王爷的马啊!”

  “什么?灶王爷的马?”“是啊,你看,灶王爷的马出来了!”奶奶指着灶台上的一只小小的昆虫。

  我一看,原来是一只灰色的蟋蟀!

  奶奶告诉我,生活在厨房里的蟋蟀是灶王爷的马,在我们看不到的夜空中,会忽然变成高头大马。有四只蟋蟀变成的高头大马,在夜空中拉着金光闪闪的车子,为灶王爷驾车,从天上飞驰而去。

  这不是普通的蟋蟀,而是灶王爷的马!

  这个古老的传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我这才发现,关于“灶马”的传说,从很久以前就在我的家乡流传开来。

  唐朝有书记载: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意思是说,灶马体形很像蟋蟀,生活在灶台附近。人们常说,灶台上有灶马生活,是食物充足的征兆。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由衷地感觉到,古老传说拥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还有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童谣、民谣、戏曲等,都是充满活力的艺术之花,是让我的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书写故乡的田野美食

  我在《红蜻蜓,我的红蜻蜓》中,写了一些名字很有趣的童年野菜,比如,羊蹄子棵、凉面条子棵等,这是我作为一个小孩时,就很感兴趣的。我会拔起一根名叫“羊蹄子棵”的野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细细观察,想知道它为什么叫“羊蹄子棵”,是因为它的形状像羊蹄子吗?“凉面条子棵”又为什么叫“凉面条子棵”呢?是因为它的叶子细细的,看起来像夏天吃的凉面条吗?

  童年时,我们对能够吃的“田野美食”很是热爱。树叶可以吃,比如,我在《红蜻蜓,我的红蜻蜓》中所写的那篇《亲爱的香椿树》中就写道:再也没有比新鲜的香椿芽、香椿叶更好吃的蔬菜了!

  香椿芽刚长出来时,我们把它摘下来炒鸡蛋;叶子再长大一些,我们把辣椒烤得又香又酥,和香椿叶一起捣碎,放上盐,做成“香椿辣椒”,香辣美味;香椿叶子长老了,还可以采下来,拌上面粉,放在油锅里一炸,就变成香喷喷的“香椿小鱼”了!直到香椿叶子长得披披散散,几乎老得不能再吃了,还可以抓紧时间摘下最后一茬,一层层放上盐,压紧,码瓷实,摆放到坛子里,做成“腌香椿”,一直能吃到冬天,和新鲜香椿吃起来不同,更有一番滋味。

  清新的田野美食很多,地里长的有麻耳菜(学名马齿苋)、野苋菜、胡萝卜缨子等,树上可以吃的有香椿叶、榆钱儿、槐花等,还有桑葚、枣子、楮桃子等。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故事,每一种美食都带着童年的笑意,每一种田野芬芳都萦绕着对故乡的眷恋。


书写故乡的童年记忆

  《红蜻蜓,我的红蜻蜓》这篇散文凝聚了我真切的童年记忆。童年的我,喜欢夏天,觉得夏天是属于红蜻蜓的。一到傍晚,天空中就飞着红蜻蜓,它们像空中盛开的花,翅膀薄薄的,红得透明。

  红蜻蜓太美了!美得让我感到心里发疼。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看到一种美丽得让人震撼的小生灵时,心会感到颤抖和痛楚,喜欢到不知道该怎么喜欢它们才好。

  这种喜欢到心灵痛楚的感觉是如此深刻,我就把这种细微的童年感受写到了作品中。

  我喜欢大自然,热爱在大自然中漫游。

  在玉米地里,我聆听到了蟋蟀们的音乐会。在我们的方言里,把蟋蟀叫成“小秃”,这个名字好笑又好玩,不过,究竟为什么叫“小秃”,我们也不知道。

  我一边听着蟋蟀们的音乐会,一边采着野果,有的野果叫“天底”——后来,我在《呼兰河传》中看到,萧红称它为“天星星”,说它像山葡萄一样,很好吃。我顿时想起,那应该就是我小时候称作“天底”的野果,成熟后紫嘟嘟的,像一串串小小的葡萄。

  当我读到这一段时,瞬间唤起了我的童年记忆,让我倍感亲切。

  书写童年的记忆,让我仿佛乘上了时光列车,一次次重回童年,与那个喜欢在田野中漫游的小小女孩拥抱。这让我充满欢喜,充满感激。

  平原、麦田、深厚的历史文化、来自田野的美食,还有细腻的童年记忆,是我对家乡最深刻的爱与思念。

  《红蜻蜓,我的红蜻蜓》的创作让我重新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生我、养我、给我精神力量的那片广阔的大地,也让我看到了“童年中国书系”的壮大和灿烂:每一本书背后都是一个家乡,诸多省份汇聚成一个美丽、壮观的中国,真正让读者感受到童年之美、家乡之美、中国之美,体会到“我爱你,我亲爱的中国”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情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