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自然文化的壮美代言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山林笔记》
出版单位:时代文艺出版社
获奖情况: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山林笔记》是一部百余万字的笔记体散文集,是生态文学作家胡冬林的遗作,记录了胡冬林从2007年5月至2012年10月这5年间在长白山林深处的所见所思。胡冬林被称为“中国离野生动植物最近的作家”,他曾说,当人类利益与野生世界发生冲突,他永远站在野生世界一边。从1995年开始,胡冬林每年都会到长白山林区采风。2007年5月4日,胡冬林终于把家搬到了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镇,正式成为了森林的邻居。《山林笔记》就是在这里生长出来的。
《山林笔记》本是胡冬林的日记,而非他有意创作的文学作品,里面不仅记录着胡冬林日常在大自然里的奇妙相遇,更不乏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其中有新发现物种时的喜悦、没有足够资金购买设备的无奈、期待有人陪伴的孤独、目睹黑熊被捕杀的愤怒,还有身体疼痛难忍的焦虑……这些文字未经雕琢、天然质朴,散发着森林泥土的气息,绝不是枯燥乏味的流水账,而是作家亲自收集的第一手材料,可以想象,也许它们本应该成为伟大作品的不竭之源。
正因《山林笔记》是原生态的,“真”是这上百万字最大的魅力。日记里,无数真实的细节最为动人。比如,胡冬林发现森林中的空气以齐胸处为界有着不同的味道,上层是树叶和雨水的味道,下层是泥土和蘑菇的味道;林中夜宿,胡冬林等待着真菌鬼笔从蛋里拱出来,以小时为单位。这些大自然的细节如非身临其境,是写不出来的。除了对自然观察的如实记述,《山林笔记》还体现了作家真诚的赤子之心。胡冬林时常感到大森林在召唤他,他热爱长白山自然世界里的一切,甚至迫切希望逃离人类世界。在他眼中,野生动物比人类还可贵,因为大自然是全美全善的,人类世界则善恶难分。
于是我们看到了“善”,那是一种平等尊重所有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在他心中,树是“伟大而尊贵”的,鸟儿的歌唱是地球生命的歌唱;动物与人是平等的,他与松鼠吵架,与松鸦交流,与树鸡捉迷藏……这就是他的生命意识——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对话的关系,人类只不过是其中一环。胡冬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批判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与破坏,并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思辨,都源自胡冬林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生态伦理油然而生的责任感。
细读日记内部,我们还会感受到“美”的力量,那不仅是大自然的美,也是文字的美。胡冬林一生以生态文学作家自居,并以此为荣。他认为,生态文学是真实的文学,是原生态的、非想象的创作。这是作家的文学观,也是他创作的基本准则。虽说《山林笔记》只是作家未经打磨的原材料,但正是原石才更为天然、纯粹。随手翻开,一句“林缘边,荒地上,这儿,那儿,闪现出野火球深紫色小花,十分醒目”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沁人心脾,作家语言之优美,之清丽,令人犹如身临其境。
阅读《山林笔记》,我时常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想象着这位时而孤独但内心充盈的森林守护者,是如何在清晨起床,打开窗门,走进自然的。大山和森林对一切生命都是一视同仁的,唯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艰苦奋斗的耐力、身体力行的动力,方能被大自然接纳,成为大自然的朋友。在此意义上,胡冬林绝对是中国当代少之又少的作家。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写作,需要更多有着胡冬林精神的作家。
《山林笔记》是胡冬林为野生动植物发言、解读长白山自然文化的代言书,旨在呼吁人们关注生态问题,同时亦成为解读作家文学世界的钥匙。《山林笔记》拓展了笔记体散文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样态,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的不懈追求。如今,胡冬林魂归长白山大地,永远地守护着他所热爱的动物和草木。而他留下的这部卷帙浩繁的生命之书,将呼唤着后来者继续他的使命,继续探索自然,保护自然,书写自然。
壮美的长白山一向是东北黑土地上的重要坐标,《山林笔记》已然为长白山树起了一座生态文化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