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全心全意去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
出版单位:吉林人民出版社
获奖情况: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当我们因为一本书的高深幽远的意境而痴迷,因为它的灵动恰切的文辞身心愉悦的时候,这本书就与我们的精神世界达成了对接,我们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形成了可以探索、观赏甚至享用的桥和路。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事物的变迁,历史、思维及情感等信息的缺略也在所难免,这势必导致解读的滞塞,仿佛置身沧海,描摹白云,捉摸不定,如入迷雾。如此一来,即便是“晴耕雨读”这么芳香的事情,也会遇到艰难困苦的境况。历史上,由此派生出的笺注与考据,是大学问,也是不得已。就好比无论如何缅怀逝者,都不如斯人仍在。无论如何致力于猜测书中的万水千山,都不如读者作者间的一席倾谈。假如我们能见到陶渊明,就可以请他再细致一点儿,与我们分享“积素广庭闲”那个冬夜刹那的美妙。假如我们能见到李白,就可以请他回复,“将进酒”他到底是怎么读的。
能够与作者交流,我们就更容易得到确切的答案。
能够与作者交流,我们就可能通过一朵花儿,发现整个儿春天。
书籍,不仅仅蕴含着思想和知识,还承载着人类的梦想。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也都有阅读的渴望,是否对别人的梦想产生阅读的兴趣,这取决于作者知识的确切广博的程度、思想的高远深邃的程度、文笔的精练优美的程度。而这些也正是作者应当为之虔诚努力之处。
“我喜爱端午这个节日,喜爱五月这样的季节,喜欢用身体发肤解读仲夏,感受波光云影,体察一切美好。我愿意用生命去爱护这一切,就像屈原热爱祖国。持守这份欣然,与古今的贤者达成相互的理解。这是源于灵魂深处的情感,百折不挠,九死无悔,温柔而坚决。”
这是我在《端午,包裹大地深情》一文中陈述的感受生活的体验,当中也透露了当年关于阅读与写作的经验。这是真正的有温度可以触摸到的情感,身心的觉察力是因,无悔的爱是果。有筋有脉,活生生的存在。
我是动用了这样的体察感受能力,踏踏实实地解读李大钊的文字,解读这位伟人。我也是调动了全部身心的感知力,通过对景物色彩温度光影等场景的谋篇布局,通过对行文之中句子长短节奏声调等因素的微调,尽力让读者能够多元感知我虔诚描绘的人物和景象,尽可能丰沛地传达我的真挚情感。与全世界分享我的悲与喜、沉静与激扬、膜拜与孺慕的纷繁无尽的情绪,以及中流砥柱般的意志,这就是我要达成的目的。
由此,就有了这本书中虚拟的博士、阿青、小春这三个人物,尽我所能,让对话更加生动有趣,让景象更为美好,让情景义理相互交融,让阅读成为赏心乐事。
因此,“走近李大钊”便成了这本书里面有始有终的我的意志。
“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千年不灭的信条。
古往今来,文字所能达到的极致,便是“不立文字。”这个道理可能有点儿近似于“好父母更像孩子的朋友”这个说法儿。“不立”并非废除,而是尽力去除一切弊端,让表达无限接近言者的意志,哪怕是在纷繁复杂的境况中,最大限度趋近于那个真正的目的,印证著作者心底上的那个崇高的“道”。李大钊短暂而璀璨的生命中,孜孜以求且真诚奉行的,正是这个“道”,沧桑不改的人间正道。阅读他的著作,理解他的思想,感受他的热血激情,都要从他的一字一句处下手。
创作《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通过李大钊的文字,认识他的真实与虔诚、崇高与美好的过程,然后去学习与效法,立志做一个他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