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脉搏,为中国力量画像

作者:赵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通车运营。这条长达1000余公里、逢山穿洞遇水架桥的铁路,是中老两国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

  早在中老铁路建设顺利推进时,我们已经意识到,中老铁路的建设,一定会是一个展示中国基建力量、体现中国合作共赢倡导的“中国好故事”。

  从2021年年初起,策划一本全景式展现中老铁路风采的文学作品的想法,正式被定为云南教育出版社重点选题项目。我社总编辑赵虎在敲定整体构想后,开始着手遴选作者和约稿的问题。在他看来,要全景式展现中老铁路建设风采,这个作者首先要对中国伟大的建设成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中国的发展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其次要熟悉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并有把控宏大题材写作的能力。

  选择作者的工作是漫长而慎重的。直到2022年年初,在与《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的接洽中,他推荐了中国铁路作协主席王雄。

  在拜读了被称为“中国高铁的记录者”王雄的“中国高铁三部曲”之后,编辑部的同志们都非常激动地表示:“为中老铁路画像,王雄老师正合适。”当时,我们担心的问题是,在我们的选题规划中,留给作者写作的时间会不会太紧?

  在与王雄接触后,他听到我们的担心后乐了:“不用担心,作为一个‘铁道人’,中老铁路这条举世瞩目的铁路一开建,我就在关注它了,现在手头已经搜集、积累了不少素材,为中老铁路‘画像’,我们是不谋而合啊。”

  到2022年5月,短短几个月时间,15万字左右的《纽带——中老铁路纪行》稿件已经摆在了我们案头。初审稿件后,我们都非常满意,王雄对宏大建设题材的写作没的说:中老铁路这条跨国铁路宏大而复杂的建设背景,书稿中写得简洁明了、逻辑清晰,让读者很容易就能对中老铁路有个宏观印象;同时它又是一曲讴歌高铁建设者的赞歌,数以万计的两国劳动者参与的大工程,是复杂而烦琐的,但作者却以独到的眼光和视角,捕捉到了那些最有代表性、最具故事性的劳动场景和建设细节,用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铺陈成一个大的中国高铁“出海”的好故事。

  好的选题也得到了丰富的回馈,《纽带——中老铁路纪行》被中宣部列为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同时也被列入“滇版精品出版工程项目”。

  但王雄认为,稿件还缺一个环节——那就是作为创作者,因为疫情影响,他始终没能在中老铁路全线通车后沿着铁路走一走,这会导致稿件只有“记”,缺少“行”,影响整体质量。他跟我们商量说:“要不你们先等等,我一定想办法把这环节补上。”

  2022年8月,在中老铁路运行9个月后,经过多方努力,王雄来到云南,准备为中老铁路的“画像”完成最后的“补色”。作为责任编辑,我们有幸陪同了王雄的这趟“行走”。

  在这趟行走中,我们见识了王雄采风的严谨和细致:朝发夕至的行程,硬生生被他割裂成一个多星期,沿线每一个车站,从站台到运营管理大厅再到货场,他都一一下车实地走访,车行不便的地方,就乐呵呵地动员我们徒步跟着他走。他说——多运动,有好处。

  在行走中,王雄又打捞到了不少素材。行程结束后一个多月,沉甸甸的10万字加入了初稿,整个稿件确实显得更加丰满了,在交稿时,电话中明显听得出王雄的喜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行不虚。”

  洋洋25万字的《纽带——中老铁路纪行》最终顺利在中老铁路通车一周年之际推出。成绩让我们欣喜,也提醒我们今后的工作: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号角,才能推出不负时代的优秀作品。参与并记录中国梦实现的壮美历程,是我辈之幸。

  (《纽带——中老铁路纪行》云南教育出版社 王雄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