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归来》

在春光里邂逅新生

作者:付莎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19

  日月的起落循环,生物的周期繁衍,看似普遍至极的自然规律,是生命恒久稳定的基础。当科技推动发展,社会的齿轮高速运转,大自然里其他生命的声音也应当被听见。由江西省广播电视局和南昌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江豚归来》,以温情叙述结合珍贵影像,让观众走进江豚世界,听见自然深处的声音。

  《江豚归来》聚焦长江江豚的生存、繁衍、迁徙三个部分,讲述人类与江豚从斗争到保护再到共生的故事。“思想+学术+影像”融为一体,使得《江豚归来》赋予了纪录片以深度和质感,在这个充满生机的4月,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


融合讲述生物故事

  好故事还需好方法来讲述,方可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观众的视线并在其心中留下持久荡漾的余波。《江豚归来》通过情感与事件的巧妙融合,在赋予江豚故事以完整线条之余,也使之充满温和有力的情感。

  讲好江豚故事,先在于全。《江豚归来》内容之全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事件内容的清晰完整,另一个是叙述逻辑的严密自洽。《江豚归来》从江豚孕育、生长、老去、新生4个环节展开,以上下两集的形式融合江豚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生死考验,做到了生物自身发展层面的“全”记录,叙述线条分明,故事内容详尽。

  讲好江豚故事,更在于优。《江豚归来》有大量新鲜和难得的影像资料,包括近10个“历史首次”在片中呈现。“首次披露30年前白鳍豚的珍贵影像资料”“首次解密野生长江江豚妊娠及分娩全过程”“首次呈现我国最大规模长江江豚迁移全过程”……这些“首次”的背后,是摄制组长时间的实地跟拍,由此取得大量第一手材料,《江豚归来》也正是凭借这一份用心和下沉,得以呈现最为真实、贴近、完整的江豚生存图景。

  讲好江豚故事,重在温度。生命是鲜活的,这种鲜活需要与情感连接,以此唤起人们心中的共鸣。《江豚归来》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更保留了生命的温度。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幕,人工繁殖的江豚艰难生产,母亲和孩子都在水中用力挣扎,终于,小江豚从母亲身体里分离出来,红色的血液在水中晕染的那一刻,同期声里是小江豚的首次“哭声”,旁白里,温情的男声说道:“宝贝,欢迎来到这个世界。”这一视听画面非常巧妙地让人类、自然、江豚共存,并形成动人的交互氛围。《江豚归来》中处处都有此类不经意的情感流露,例如志愿者对长江江豚的热爱、研究者对于长江鲸类物种长达近40年的研究与关切等。《江豚归来》中没有煽情式的话语传达,而是通过视听的融合形成和谐的人文画卷,让观众不自觉地已然进入纪录片构建的情感世界,在沉浸中被触动。


创新呈现生命课堂

  如果说讲好江豚故事是基础,那么思想引领是更高维度的需求。《江豚归来》的思想价值体现在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死的正视。纪录片在具备观赏性的基础上,以长江流域鲸类物种的生命繁衍作为思想切入点,让观众对生死有了直观又不过度悲观的情感体验。纪录片由白鳍豚的死亡开场,江豚在人工繁殖之后重获新生作结,由此实现生命的循环。

  为了让这堂生命课程更加深刻,《江豚归来》中有着不少冲突与转折,极大地增强了纪录片内容的生动性。民间志愿者徐亚平在保护江豚的过程中,与不少人发生争执,甚至不小心失足落水后患上肠穿孔。人工繁殖也并非一帆风顺,通过人工繁殖培育的江豚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存活。生命有周期,生存有艰难,正是在这些得失转化之间,提醒人们更需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怀揣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这正是《江豚归来》传递出的无比光明的希望。

  与此同时,《江豚归来》还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影响力。一方面,纪录片以江豚作为中心点,连接着自然界和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可以看到,《江豚归来》在讲述江豚故事的时候,并非就江豚只讲江豚,而是覆盖自然生态和社会法则的诸多方面。包括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人豚矛盾的愈演愈烈,在这一过程中涉及个人命运的发展、渔民的身份转变、学者的研究变迁、研究所的科研尝试等。另一方面,《江豚归来》中含有大量专业的知识科普,摄制组邀请并采访到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包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鲸类专家组成员、美国西雅图水族馆生命科学部主管等,通过他们的讲解分析,呈现出更为严谨、科学的江豚保护内容。

  该纪录片通过视听传达的是人与自然不断探索和适应彼此的友好互动。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曾经致使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对于自然的反哺迈向新阶段。《江豚归来》讲了一段江豚故事,上了一堂生命课程,最终,圆了一场与生态有关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