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影视力量在国际舆论场传递“中国之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19

国际合拍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 资料图片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也明确了新时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在影视国际传播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实施了较多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建立了覆盖全球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了许多国际务实合作。同时,国际交流合作的政策也在不断完善,鼓励支持开展国际合拍,尤其是纪录片国际合作合拍方面,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如《柴米油盐之上》就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及多个国际大奖。这些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及凝聚力,已成为海外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布局日渐科学
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在对外交流、内容传播和渠道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创新,行业主管部门也实施了不少走出去工程和项目,许多中国优秀广播影视节目不仅在亚洲热播,而且走向了欧洲、拉美、非洲和中东地区,这也促使国际传播布局更加科学,形成了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动画片等阶梯化布局,视频内容成为对外合作交流的新力量。
其中,电视剧是对外传播的核心,在海外传播的中国视频内容中,电视剧占总观看量的50%左右。中国电视剧“出海”题材更加丰富,现实题材剧集已成主角,部分优秀现实题材剧在海外口碑不断提升:《大江大河》在国际互联网平台播放总量达3308万次,好评率达88.43%;《山海情》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多国热播;《父母爱情》在埃及创收视率新高;《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成为现象级的作品;《人世间》《小敏家》《庆余年2》等被迪士尼等国际主流媒体平台买断独家版权……可以说,影视节目的国际传播,起到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作用。
截至2022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的“电视中国剧场”品牌项目已在海外3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62个电视中国剧场,播出一系列优秀中国影视剧。中非、中国—东盟、中俄、中阿等视听交流合作常态化,推动各方媒体拓展了合作广度、挖掘了合作深度。例如,广西广播电视台与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越南数字电视台近年来合办了《中国剧场》《中国电视剧》《中国动漫》等电视栏目,每年向东盟国家推送由广西广播电视台译制的《大山的女儿》《山海情》《红楼梦》等中国优秀影视剧、动漫、纪录片1200多集,促进了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用影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同时,国内制作机构与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等国际知名纪录片制作播出机构频频展开合作,拍摄并推动节目在海外主流媒体平台播出。例如中英双语系列微纪录片《京味》《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上海解放特辑》等契合了当下海内外年轻人的观影模式,登陆海外多家新媒体平台。
格局仍可优化
随着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越织越牢固。“外方视角”“借船出海”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我们要重视全球各国政党、政要、友好组织、友好人士对中国的积极评价,增强中国故事的说服力、影响力,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植根海外、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文媒体,也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多年来,美国密西根中文广播电视台一直积极关注、充分反映中国的发展变化,通过播放中国优秀影视译制剧、纪录片等,为美国华人学习中华文化开辟了窗口。另外,该台于2021年举办的“亚洲专场-农历新年汉服表演展”也为美国当地民众了解中华文化搭建了重要平台,其所呈现出的强烈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让我们看到,海外华文媒体是联系华人的精神纽带,更是在海外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随着全球化探索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等越来越引起全球关注。在对外沟通中,海外华文媒体始终坚持“构建和谐社会和世界”的根本原则。例如,东盟华文自媒体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涌现了“柬埔寨头条”“老挝通”“凤眼观缅”“中越之家”等很多内容丰富、积极反馈中国与东盟双向资讯信息的新媒体账号,为双方受众了解新闻资讯、丰富网络生活提供了多种途径,这一传播也为在更大区域构建中国“和平崛起”图景消除了偏见,在更加复杂的国际舆论背景下传递了“中国之声”,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众所周知,经济和科技的硬实力是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强大保证,软实力的对外传播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经济条件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而国力强盛之后,如果忽视软实力的培养,在国际舞台上很难取得应有的地位。
不容否认,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断增加,国外民众对中国各方面的了解不断加深。但是,仍然存在“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由此可见,我们有必要更好地促进国内外交流和往来,促进共同发展。在此征程中,我们需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完善对外交往机制,培育对外交往渠道,打造文化特色,拓展文化商务,树立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
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首先必须关注从传统语言到现代话语的转变;其次是捕捉影响国际受众的因素,以增强传播效果;再次是构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要依托互联网优势,借助新媒体争取舆论主导权。凭借其社交化、实时化、个性化、智能化等特点,在公共外交中迅速占据主导权。
也正因此,我们应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发挥好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聚拢效应,优化国际传播格局,突破国际传播壁垒,积极回应外界对中国的关切,使网络内容回归事实、回归科学、回归理性,战胜“后事实”“后真相”,改善中国国际形象。从而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中国内容国际传播为宗旨,打造中国影视节目走出去的窗口,向海外观众呈现中国精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