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展现地方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18
今年是我在《平潭时报》负责文化副刊的第十二个年头。2011年9月27日,《平潭时报》诞生了,10余年间,我们从周三报、周五报再到日报,讲好平潭故事、记录平潭影像,我用纸笔和镜头为这座海岛城市鼓与呼,见证着平潭每一次的振翅高飞——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平潭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
在报界有一句行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如何留客,肯定要把报纸办得好看,读者爱看,特别是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和挑战,办好副刊不仅仅要有优质的文章和雅致的版面,更需要深挖地方文化,形成强大的传播渠道矩阵,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独占一萤微光。
平潭处在一个极为独特的位置,它是大陆距台湾岛直线距离最近的地方,只需“一跨”便可跨过海峡抵达宝岛台湾,因而这个位列全国第五大岛的平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史前文化、渔耕文化与海防文化等。为了挖掘平潭地域文化特色,我们在副刊版面上开设了《海坛风》《史海钩沉》《石头记》等固定栏目,将记者生动的文学语言和新闻元素融合,立体展现岛上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可亲、可近、可感的地方文化。
有了固定栏目,需常播种勤耕耘,才能滋养其旺盛的生命力。比如,《海坛风》作为一个纯文学栏目,如果单单靠豆腐块的文学作品,在这个小视频和心灵鸡汤快溢出屏幕的时代,根本无法得到读者的青睐。对此,我策划将文学版的文章做成有声阅读,通过平潭融媒体中心的FM98.5共同家园广播节目打造了一档纯文学诵读栏目《岚岛留声机》。
在这些诵读的文章中,除了外来投稿,更有我向作家的约稿。伴着播音员陈章林磁性的声音,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南帆、何况,福州作家林那北、哈雷、朱谷忠,国内畅销书作家雪小禅、安宁等,以及平潭本土作者书写的海坛人文故事,通过电波传播到千家万户。
通过与作家约稿,搭建起友谊的桥梁,同时以作家的美文对平潭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有人问,为啥能约到这么多名家的美文呢?简单一句话——主动出击,我在参加各种文化采风活动以及各类采访中,虚心向名家请教约稿,慢慢成为文友。
有人说,一份报纸中新闻是报纸的灵魂,而副刊是报纸的面孔,耐看不耐看主要看“面孔”,这个“看脸”的时代,同样适合办报人。当今办报,创新势在必行,媒体人的策划能力体现出采编人员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如何办好文化副刊,创办新的栏目,让副刊变成专副刊,也是一种常态的传播方式。
2015年5月1日,《平潭时报》的旅游周刊《平潭蓝》面世。8年时光,《平潭蓝》褪去了创刊时的稚嫩与青涩,以更加成熟的姿态展现在大众读者面前。而这其中不仅包含着本地摄影师以及全国各地来游玩的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一个群体和一座海滨小城前行的步履,为《平潭蓝》作出的贡献,也记录着我付出的努力。
作为一名副刊编辑,我也曾采写多个专栏,通过双脚丈量平潭而写出的文字,而后结集出版了平潭历史民俗的丛书——《海坛掌故》《平潭行旅》。
当下,《平潭时报》通过文化副刊在推动地方文化上内容涉猎广泛,颇有建树,而我也在践行着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媒体人的担当。未来,我们将在传播渠道上运用文字、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元化传播方式,既用好传统的纸质媒体,也通过网络论坛、微博、微信、APP新媒体,实现尽可能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