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来贺故居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17
“铁将军”把门,天蓝色的对开铁门夹杂着斑斑锈迹。驻足小院前观望,铁门一米多宽,一人多高,两边的柱墙没有镶金贴银,泛白的水泥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最上面,一块水泥板呵护着铁门免受雨雪侵蚀。水泥板下面横着一块钢牌,上面7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史来贺同志故居。
没错,这就是曾经9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史来贺同志的故居,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由刘庄村西口进入,沿着主干道向前走,在村中央池塘的东边,这栋红砖灰瓦的两层小楼掩映在绿树碧叶丛中,朴实无华,与后面光鲜艳丽的别墅群显得格格不入。
铁门右上边,有一块银底红字的匾额,上面是对故居的简介:
史来贺同志故居是刘庄第一代新村的历史见证,是刘庄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真实写照。第一代新村于1976年4月5日开始建设,1981年10月全部竣工。其间全村男女老少白天种棉粮,夜晚加班盖楼房,前边拆旧房,后边盖新房,共持续了6年时间,史来贺同志全家是最后一户搬进新房。2003年4月23日老书记去世后,村民再三要求作为故居保存下来。
寥寥数语,再现了史来贺带领刘庄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齐心协力建新房的壮举,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搞特殊化的高风亮节在此得以鲜明体现。作为一村之长,史来贺完全能使自家的住宅优于普通百姓的住房,但他没有这样做。史来贺故居与东边邻居的楼房一模一样,没有丝毫特殊之处,默默无语,庄严肃穆。
透过铁门缝隙往里看,院子里的梨树、山楂树、石榴树默默伫立着,它们有幸见证主人在这栋院子里的日常生活,陪伴主人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
1976年4月,史来贺在村苹果园召开了由党员、干部参加的“秘密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大家一致决定盖集体新村。从此,“愚公”史来贺带领刘庄人民白天种棉粮,晚上盖新房;晴天建毛坯,雨天粉内墙。没有节假日,没有劳务费,没有建筑队,砖瓦自己烧,木材自己种,楼房自己盖。有次,史来贺在参加建房劳动时,突发疾病,被送到当地医院治疗未果,后又连夜送到郑州市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事后,家人及村民们纷纷劝他要多休息,史来贺却若无其事地说:“活着干,死了算!”在史来贺精神的感染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6年多的浴血奋战,终于建好了1400间双层朝阳楼房。首批新房建好后,大家一致请求史来贺先搬进去住,史来贺斩钉截铁地说:“群众中谁住房困难谁先搬!”就这样,一直到新房全部建成后,史来贺一家才搬进眼前的这所小院。
“当干部不能怕吃亏,不能怕出力,共产党员的称号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史来贺离开我们已经20年,但他的声音至今仍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