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业界人士总结现实题材电视剧四点经验启示
生动鲜活展现高歌奋进大时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12
心系人民、锻造精品,如何讲好新时代进行时的故事?近日,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主办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上,制作播出机构代表、主创代表、专家学者等围绕去年以来播出的《大考》《我们这十年》《山河锦绣》《县委大院》《狂飙》等作品展开交流。大家认为,从近年来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可以得到四点主要经验和启示。
把握“深扎”创作铁律
牢牢把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创作铁律,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近期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特点之一,在于运用多种电视美学创新手段,着力反映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体现小中见大的美学力量。
“电视剧创作要让人民成为真正的主角,深入挖掘人性的深刻性、人情的丰富性、人群的代表性和人物的独特性,以生动鲜活的小人物来折射高歌奋进的大时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申积军表示。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谈道,现实题材电视剧与时代同频共振、相向而行,根植于真实的人间烟火,塑造立体丰满的艺术形象,反映了电视艺术家心系时代、书写时代的追求、探索和情怀。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认为,讲述新时代进行时的故事,是一年多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个特点。现实题材时事表达,通过切近化的情境观照,将观众带入对当代国情、社情的感受之中,从而实现现实观察、价值定位和情感矫正的功能。
尊重遵循艺术规律
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需要尊重遵循艺术规律。
《我们这十年》艺术总监毛卫宁分享了创作该剧的体会:“要按照艺术规律讲好故事,让观众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发自内心地认同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他认为,故事源于生活、人物真实可信、行为符合逻辑、情节丰富生动,这几个特质缺一不可。
“只有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才能雕刻出感染人、打动人的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经典。”《山河锦绣》主演王雷强调了匠心对于表演者的重要性。
综观近期一系列优秀作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总结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3+1”原则,即真实的生活细节、精湛的艺术细节、精彩的典型人物,是现实题材创作的三要素。同时,正面人物要闪耀理想主义的光芒,“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希望和梦想就在前方”。
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
与会人士认为,要用辩证思维看待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既要有对现实问题的冷峻省察,又要保持作品中的温暖基调。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认为,温暖现实主义是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显示出的一种共性特征和思潮。要坚持高站位、大格局,凭借真实而饱满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观察力、思考力、表现力,让现实题材电视剧向更高的温暖现实主义迈进。
“现实题材创作最主要的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浓郁的生活质感是创作的基础。”《狂飙》导演徐纪周表示,在主题挖掘上,创作者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从矛盾中挖掘正能量的情感内容,为观众带来精神抚慰与情感激励。
《大考》总编剧聂成帅同样认为,现实题材创作要直面社会现实,不回避矛盾;向观众传递人性中的真善美、传递温暖人心的正面力量,同样是创作的重心。
《县委大院》制片人侯鸿亮分享了现实题材创作的两条方法论:坚持对创作对象保持平视的状态、谦逊的心态,做一个临场者、体验者;坚持积极向上的创作基调,既不回避问题、弱化挫折,更不能陷入灰暗,放弃对意义的追寻。
深刻认识创作方法的丰富性
践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首先要深刻认识其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强调,现实主义的本质精神就是要处理好创作主体同审美表现客体的辩证关系,创作既要直面人生、揭示矛盾,又要给人希望、让人看见光明。要善于把生活当成整体来把握,进行独到的思想发现和审美发现,用辩证和谐的思维取代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注重现实题材人物的丰富性、多样性。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近期的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宽广视野和多样风格,既有故事的新鲜度、情感的温暖色、题材的当下性,在具有较长历史跨度的作品中又体现出年代质感和史诗属性,在具有话题深度和题材锐度的作品中,展现出对现实与心灵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