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准确把握疫情新闻的“时度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11
□朱升伟 施兰
基于媒介心理学的“共情”视域,着眼于受众在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仔细审视这些年的疫情报道,依然能够从中获取一定的启示。尤其是疫情暴发后,来自“疫”线的新闻是驱散阴霾的良方,可以让百姓更安心、社会更稳定。因此,要着眼于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基于共情的话语方式,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相关报道内容,使之被更多受众理解和接受。
简言之,新闻要准确把握“时度效”,即科学把握时势、时机、时效,拿捏好“分寸”、控制好“火候”,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掌“时”
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社会而言是一次重大考验,具有规模大、时间长、战线广的特性。因此,要基于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和受众的不同需求,科学把握时势、时机、时效,既要主动发出权威声音,又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战“疫”舆论引导主动权和主导权。
要把握时效。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因此,对于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要坚持时效性原则,用最快的速度对新闻事件进行真实、准确的报道,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
2020年1月24日晚,正值除夕夜,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派出3支医疗队共450人出征驰援武汉。中国军网编辑部值班人员在当晚获悉后立刻汇集相关消息,经综合整理后第一时间予以报道。《除夕夜,陆海空三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紧急出征驰援武汉》的暖新闻第一时间传递了全国军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大信心和正能量,最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要选择时机。舆论引导既要突出实效,也要看准时机。在疫情发生的不同阶段,要精准评估国内外舆论态势和社会心理预期,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借力使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2020年4月18日,针对部分美国政客和媒体妄图抹杀中国防控疫情的努力和成果的“阴谋论”,中国日报网站美籍撰稿人伊谷然以一名普通美国人的角度,及时、客观、理性发声。随后,该评论文章引起热烈反响,海外阅读和点击量超过60万次,点赞近1500次,留言转发超580次,最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控“度”
让新闻宣传恰如其分
加强舆论引导必须控“度”,也就是掌握好分寸力度,切实做到不隐瞒、不夸大、不歪曲,让新闻宣传恰如其分。
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好“准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报道既要报道国内外新闻事件,更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这无疑是当前做好暖新闻的目的所在。但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为了在报道中营造感动而“特意感动”,为了在报道中实现共情而“特意煽情”,最终形成“共情泛滥”。因此,主流媒体做好暖新闻需要坚持客观理性,避免情绪传播、“准度”失准。
坚持轻重适宜,把握好“力度”。科学的舆论引导,本身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在实时了解受众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动态调整,该浓墨重彩的时候要浓墨重彩,该淡化处理的时候要淡化处理。
2022年春节后,国内疫情此起彼伏,抗疫态势陡变,多地开始实施全民核酸检测,这背后,医护人员的付出和辛劳自是不必多说。这一背景下,《听我说谢谢你》开始爆火,从2022年3月开始,以这首歌为背景音乐的短视频大量涌现,并出现了“因为一首歌引发的表演”,把本该暖心的“致谢”变成了作秀。4月15日,《听我说谢谢你》这首歌的原作者李昕融在接受采访时向公众道歉,并恳求使用这首歌的时机和场合一定要“恰当”。
因此,对新闻的报道需要把握好“准度”和“力度”,否则很容易成了所谓的“尬暖新闻”。
求“效”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新闻之所以打动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背后的新闻事实和情感直击人心,并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产生了共鸣。写好新闻,就需要建立基于共情的话语方式,善于引发这种共鸣。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化,那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总是最受欢迎的,这也代表了媒体的价值取向。
要勇敢走下去。2022年3月5日惊蛰至5月5日立夏,仅仅两个月,嘉兴共经历了30多起战“疫”,下辖各县(市、区)均有涉及。疫情暴发后,因防控政策使然,群众对疫情所在区域的情况是不甚了解的,因此非常需要记者冲到“疫”线,写出真情实感的新闻报道。
2022年3月5日以来,嘉兴日报报业集团启动突发应急事件的一级响应,建立起新闻宣传、网络监管、后勤保障、求助答复的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并在确保不违反防疫政策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往“疫”线派出驻点记者,建立由文字、摄影、视频拍摄、新媒体制作骨干力量组成的专班。一大批来自战“疫”一线的新闻,让受众不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了疫情发生地区的真实状况,而且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嘉兴战“疫”的温度和力量。
要转换表达方式。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人们或多或少变得越来越焦虑,这就需要积极转换表达方式,采取让受众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
在讲好抗疫暖心故事中,不少媒体采取“议程设置”的方式开设专题专栏,以集纳“疫”线记者或医护人员的自述文章。比如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开设了“亲历战疫”“驰援手记”等子专题,突出反映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暖心事、感人事;而《南湖晚报》则开设了“疫情笔记”等子专题,重点集纳了隔离在“三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的记者的相关感受,他们既是记者,又是亲历者,还可能是小区志愿者,其笔下的故事直抵人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要改变思维模式。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传受关系发生巨大改变,受众不仅能够阅读新闻信息,也能直接参与新闻内容的生产,也就是在网上实现自我表达。因此,要改变思维模式,树立融媒体思维。
南湖晚报社曾推出了“痕”好看系列,包括《你笑起来“痕”好看》新媒体视觉专题、《你笑起来“痕”好看》H5及微信推文、《你在武汉“痕”好看》H5及微信推文,通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原创音乐、H5等多媒体手段,从不同角度报道了抗疫一线的“勇士”,具有图文并茂、契合碎片化阅读需求、适合分享传播等优点。最终,该组报道获得了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可以说,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遵循规律,在新闻报道中贯穿时度效原则,通过掌“时”控“度”求“效”,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切实做到新闻宣传恰如其分,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