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报道要心里装着受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11
□王四新 沈刚
重大主题报道作为党媒在大局大势大事中发声的重要形态,是党媒的职责使命,也是媒体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质量,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既是主流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主流媒体提升自身影响力、增强传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中国工人阶级的舆论阵地,《工人日报》在主题报道中突出“工”字特色,将“版面更多地留给一线,镜头更多聚焦一线”,更多更好地为职工群众发声。
让受众在重大报道中占有重要位置
关注职工群众,既是《工人日报》这次报道的特色,也是媒体的自身需要。因此,让受众在重大报道中占有重要位置,现在以及今后始终是《工人日报》的安身立命之本。
比如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工人日报》策划推出《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基层代表委员带来接地气、冒热气的建议与提案——“我们从一线来,为一线发声”》等,体现出广大职工群众关心的话题是一线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更是一份份议案、提案的源头所在。
在主题报道中,谈的既是大会的热点,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些报道有文气接地气,产生较好的社会反响。比如,全国两会期间持续推出的《一线代表委员心声》专栏,《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老油田要找到发展新路子》等文章,聚焦基层职工代表,特别是劳模工匠代表,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声音反映大变化、小视角折射大时代”,努力“见人见事见精神”。
像历次重大报道战役一样,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工人日报》也特别注意突出群众特色、职工视角,重点围绕工人(职工)、工厂(企业)、工会等“三工”领域展开报道工作。既从大处着眼,又结合本报的定位和特色,注意从小处着手,将更多的文字、版面、画面留给一线职工代表和基层群众。在《工人日报》策划推出的《二十大聚焦》《一线代表心声》《二十大新闻观察》等栏目里,让职工群众成为这些栏目的主角。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工会篇”系列报道中,连续推出《凝聚奋进新时代的信心与力量》《立足平凡岗位 成就非凡业绩》《永做职工群众最可信赖的娘家人》《打造新时代的“职工之家”》等综述,这些报道既是全国工会工作的最新报道,也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近10年来中国工会的主要成就,在全国工会系统反响良好。
“走下去”让报道更加可信可亲可感
古人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在新闻报道中的体会尤其真切。
亲历本身,就有着丰富的信息量,现场体验感更强,讲述语言更接地气。以脚力采写而来的主题报道,典型人物和故事不是片面的“高大上”,而是立体、多面的,这样的主题才能真正去符号化、去空心化,报道更加可信、可亲、可感。
比如党的二十大期间,工人日报社开辟《二十大时光》作为重点栏目,组织在全国各地的驻站记者,走进老区边区、工矿企业、街道社区等处,写出《“做好手中事,筑牢大国之‘基’”》《在岗位上感受国家的发展和变迁》《在民生工程上书写青春誓言》《小巴车驶上创新“新赛道”》等报道,新闻素材来自基层一线,关联着基层社会民生,洋溢着浓厚的群众色彩。随着该专栏相关报道的刊出,金陵石化焦化操作工王娟、中建四局西北公司农民工杨雪平和妻子石芝香、大唐高鸿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工程交付部经理陈光、三峡集团长江电力三峡电厂运行部副主任杨鹏、兰州西海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线“青春团队”等一线职工纷纷亮相。
其实,重大主题报道是媒体态度、高度、深度的综合体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机制涵养能力,以改革催发活力,以导向点燃激情,以“势”为“事”,使重大主题报道成为党媒特质,成就党媒初心。
实践证明,新闻题材的不同,并不能完全决定新闻价值的大小。报道题材、角度、体例等的选择,才可能让素材的新闻价值更大化。一些看起来“小”的新闻事件,也完全可以小中见大,产生好的新闻。媒体人心里有群众,就会更多地关注职工的关切。报道有了新闻性、贴近性,传播效果才可能更好。
融媒传播让一线职工群众出观点、出声音、出画面
新闻报道要做得好,不仅需要“深度”,更需要“广度”。重大主题报道呼唤融合传播,而报道的成效,也恰恰是媒体融合成果的重要体现。
在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逻辑中,重大主题报道多为篇幅长、分量重的文章;而在新媒体时代,要在把握叙事方法的前提下,精心策划,找准角度,利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使重头报道“活”起来,做到同样主题、多样传播,形成全方位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使主题报道既有格局又接地气。
在精心做好纸媒的“传统”报道之外,《工人日报》重视融媒体传播,动员报社全媒体平台力量,积极做好融合传播。除了每天都有一线代表、一线职工、基层工会干部的文字和图片见报外,《工人日报》还利用报社客户端、中工网、微博微信账号等,推送有关及时新闻、整合专题、视频新闻、现场连线、短评快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工人日报》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推出融媒体栏目《“画”说两会》。该栏目聚焦两会热议话题,如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守护绿水青山等话题,利用AI智能绘图等技术,推出了多组精美海报。轻量化栏目符合社交圈传播规律,让代表委员的声音,不仅能被听见,也能被看见,更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直观感受代表委员的履职经历和参会感受,让两会真切走进千家万户。
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及“民生”。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工道”栏目撷取报告中关于就业、养老、医疗等涉及民生的内容推出专题,吸引不少网友留言。为此,《工人日报》在报纸版面开设《直通两会》专栏,选取并整理部分留言,实现了融媒体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重大主题报道期间,工人日报客户端还推出新的新闻产品“动新闻”,采用“版面+视频”的形式,将传统报纸版面与音视频等有机结合,“让新闻真的动了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实践经验一次次告诉我们,不论传播方式、传播形态如何变化,重大主题报道的立意、格局都是以内容为中心的。不能由于形式上的创新,使主题走偏、走轻、走远,不然会因小失大,使主题报道的分量大打折扣。
(作者王四新系工人日报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沈刚系工人日报社要闻部主任、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