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脚步,今天更不能停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06

□本报评论员
  大别山深处的村支书毕红平,28年风雨劝学路,村里各类人才、优秀学子从他办的后山书院里走出。
  毕红平为什么有这种执念?“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的愿望朴素而热切,毕红平的劝学也有着这样的初衷。但他能坚持28年使小山村书香弥漫,村风家风显著改善,没有笃定的脚步、长远的眼光,是做不到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智力支持,其核心在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当前我们推动农民多读书学习,光靠一张嘴不行,必须做出让人“看得见”的样子,有地方可去、有榜样可学,真正把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劝进农民的心里。书屋创办之初的书,是毕红平挨家挨户“借”来的,后来借书变捐书,延续成村里的好传统。28年中,他几次适时扩建升级农家书屋,很难想象在大山深处,能建起一座“一院四馆”格局的读书乐园,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活动基地。
  发展得好的地方,也是文化绵延传承的地方。毕红平在书屋基础上打造后山书院,并在书院中建毕昇文创体验馆、励志馆、传统教育馆,从历史和当下寻找文化、情感链接,唤起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归属,种种创意都对激励读书学习起到教化作用。
  毕红平劝学中反复念叨的读书改变命运,眼界不止于通过多读书走出农门这一条路。他和众多乡村一线的阅读推广人一样,初心是通过书香的浸润,促使人们改变思想观念,进而改变家乡的发展面貌。在乡村振兴的新赛道,知识致富愈发熠熠闪光,先进的农业科技、文旅融合的美丽乡村、电商直播等智慧应用,都是靠读书学习打开的天地。对农村孩子来说,小山村的这座读书乐园,让他们有了畅想诗和远方的空间,从而心底更加从容自信。
  今天,一些乡村民居上仍刻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金言,透过后山书院给细石岭村带来的改变,我们看到,劝学的传统没有过时,毕红平们的不懈劝学,在今天更加彰显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