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书记“劝学”勤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06


□本报记者 汤广花 通讯员 余捷
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镇细石岭村党支部书记毕红平在大山深处打造读书乐园,让“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的道理深入人心——
4月1日,毕红平陪伴村里的孩子们在后山书院里阅读。
麻城市委宣传部 供图后山书院坐落在大别山群山环绕的木子店镇细石岭村毕家河湾后山书院坐落在大别山群山环绕的木子店镇细石岭村毕家河湾。。这是后山书院正门这是后山书院正门。。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中的名句,也是大别山深处一名村支书的座右铭。
他就是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镇细石岭村党支部书记毕红平。提到毕红平,村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劝学”。近30年的时间,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劝人多读书、读好书。他创办了麻城乡村最大的书院——后山书院,将书院打造成为大山深处的读书乐园,让“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的道理深入人心。
挨家挨户“借”书
作为村支书,毕红平为什么对劝人读书这件事如此上心呢?“我的书读少了,现在总想让村里人多读点。”1990年,19岁的毕红平高中未读完就辗转上海、江苏等地打工,“打工的那几年,因学历不够,大的公司没人要,进小厂,机器上的标识看不懂,处处碰壁。”
1995年,毕红平回村后被村民们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发现村里书读得好的人都闯出了一片天地,而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大字不识的人,业余时间除了搬弄是非,就是喝酒打牌。看到这些,他不禁感叹:“我们村的人还是书读少了!”
也许是自己淋过雨,就见不得别人吹风,毕红平下定决心要让村民们都懂得“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的道理,拔掉乡亲们思想上的穷根。从此,他开启了劝学之路。
在哪里看书?书从哪里来?“我们村毕家河湾有一个历经了600多年风雨的门楼,就把后面的那栋老房子作为读书学习的地方!”回忆起第一次就书屋建设召开的群众代表大会,当时的情形,毕红平仍历历在目。“读书致富,那太慢了,不现实……”那时村民们对于读书这个话题并不感兴趣,开会时,许多人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这位刚上任的村支书。
毕红平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细石岭村部分村民是毕昇之孙毕文显的一支后裔,祖上有诗书传家的传统。因此,他的提议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特别是那些通过读书走出农门在外工作的人。
临近除夕,天寒地冻,毕红平挨家挨户向回乡过年的乡贤“借”书。这一年,他一共“借”了2000多册图书。后来,“借书”这件事成了惯例,每年春节期间,回乡过年的政企精英们都会主动给村里的书屋捐赠图书。返乡青年毕宗源捐书200册,上海复宝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文德捐书1500册,浙大教授胡宏坤捐书800册……翻开书屋内的捐赠记录,每一条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书香在小山村弥漫
2008年,农家书屋工程在麻城市全面实施,细石岭村农家书屋也建立起来。那一年,在毕红平“借”来的图书的基础上,书屋内的书已超过6000册。这些图书渐渐发挥功效,书香在这个小山村弥漫开来。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随着看书的人不断增多,原有的书屋已不能满足村民们的需求。2014年,毕红平决定扩建书屋。“大家赞成吗?”这是细石岭村又一次就书屋建设召开群众代表大会。这一次,村民们纷纷举手赞成。
经过28年的发展,如今的细石岭村农家书屋已建成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一进三幢”的后山书院。书院内的图书共有近3万册,包括人文社科、天文地理、农业科学、文学艺术、心理健康等多个种类。
在图书馆的基础上,书院还建有励志馆、传统教育馆、毕昇文创体验馆,形成了“一院四馆”的格局。其中,励志馆将黄冈籍文化名人、木子店镇在外政企精英、细石岭村考取名牌大学的学子的事迹、照片一一展示,营造学习榜样的氛围。传统教育馆将当地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讲述传承文化、继往开来的故事。毕昇文创体验馆展示中国文字记事的演变和发展,并提供8000余个活字供馆内体验,让参观者感知印刷术的博大精深。
“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毕红平说,现在后山书院成了村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每周二下午,木子店中心小学组织一个班的师生乘坐校车来此读书,并已形成惯例。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后山书院举办读书晋级活动,表彰一批爱读书、会读书、用心读书的优秀学生。此外,书院还举办各类学习班、名人摄影、名人书画展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每年参观学习者达5000余人次。后山书院也因此获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湖北省中心农家书屋”和“湖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等称号。
劝学脚步不停歇
28年来,村里的书屋扩建完善了,村民们对读书越来越重视了,毕红平劝学的脚步却没有停止。
“你们看看,你们比比,在座的各家各户,读书的和没读书的有什么区别?”每次村组会上,他都要啰嗦几句。“不能不读书,一定要读下去,有什么困难跟村里说。”面对家庭困难、想放弃读书的,他总是上门做思想工作。“少玩游戏,多读书,你个伢要多学学别个,努力考取大学。”看到小朋友贪玩,他也要教导一番。
对毕宗源来说,毕红平的劝学受益终身。生于1989年的毕宗源,高中毕业后在外打拼了很多年,但因知识储备不足工作不顺。“当你的能力支撑不起梦想时,那么你该学习了!”听从毕红平的建议,毕宗源辞职回家“充电”,常在后山书院学习。这期间木子店镇招考村官学员、储备干部,毕宗源报名参加考试,最终被录取,当上了镇里的党建+扶贫指导员,在基层一线挥洒青春。
一首劝学诗曾点醒了毕红平,毕红平又用劝学点醒了全村人。多年来,村民们在参与后山书院举办的各类读书文化活动中,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普遍认为“读有诗书种有田,胸藏点墨胜金山”;优秀学子不断涌现,该村考取一本大学的共有76人;文化强手、企业高管、商界精英、打工能人层出不穷,村风家风显著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后山书院珍藏着一本留言簿,里面记录了许多“心声”。小学生占媛写道:“这间小小的‘黄金屋’是我开启梦想之路的金钥匙。”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胡子聪写道:“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后山书院你听得到吗?”留言簿的扉页上是毕红平的心愿:一户培养一个能人,一户培养一个明白人,一户培养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一户培养一个大学生。为了这个目标,他仍在劝学道路上奔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