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杂志将文学期刊策划和文学空间创造并举

让文艺之花永远绽放岭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04

□本报记者 徐平
花城出版社 供图
  南国春早,花城繁茂。3月25日,花城文学院在广州成立。该院选址在广州越秀公园的“陌上花开”文化空间,由广东省出版集团等单位共同主办,花城出版社具体运营。“文学期刊策划和文学空间创造——‘花城关注’主题研讨会”作为花城文学院揭牌后的一项重要文学活动,多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期刊工作者在此交流论道,畅谈文学期刊的办刊思路与运营策略。这一活动既是对《花城》40多年来办刊的系统梳理、回顾总结,又为杂志今后探索文学传播空间的拓展与创新汇集了多方智慧。

文学期刊仍需坚持“内容为王”
  1979年4月,《花城》杂志在广州创刊,以昂扬的势头,汇入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文学浪潮。花城文学院依托《花城》杂志、花城出版社的品牌积淀,传承“花城”的改革基因与创新血液,开启南方文学的新想象。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花城文学院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办院模式,着力打造“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多元融合产业平台”,并依托《花城》杂志、花城出版社的期刊、图书等资源,启动原创文学精品创作计划,不断探索文学繁荣发展的新路径。
  “文学产业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条,作家创作生产,期刊、出版社刊发出版,媒体和发行平台传播推广,影视等领域IP转化。”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表示,融入新的行业形态,积极拓宽内容源头,挖掘当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崭新内涵,焕发文学的生命力,是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一直以来的发展目标。以《花城》《随笔》两个重要的文学期刊作为旗帜,打造出版全链条,整合出版资源、作者资源、发行资源和媒体资源,建设线上线下相融的阅读空间,耕耘作者、读者、编辑共同交流对话的精神家园是花城文学院的运营理念。
  “内容为王是永不过时的,原创内容才是文化产业的根基与核心。”张懿认为,原创文学是整个文学出版链条的内容核心,文学期刊一直是内容的深度耕耘者。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其实就是强调内容的优质性,优秀的原创作品具有极大的“破圈”力,在各艺术门类中起到“母本”作用,也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生产出更多更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推陈出新办刊传统从未改变
  在20世纪80年代,《花城》杂志刊登了大量当时年轻作家的作品,比如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林白的《万物花开》《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毕飞宇的《青衣》,东西的《耳光响亮》等都是首先发表在《花城》杂志的。进入90年代,《花城》更加注重文本的实验性和探索性,被评论家们称为“先锋文学的摇篮”。
  不仅如此,《花城》还一直非常关注文学新人和文学新锐,从早期设置的《花城出发》和《实验文本》到近几年备受关注的《花城关注》栏目,都是以关注新锐写作、关注年轻态表达为核心的。
  张懿告诉记者,《花城关注》栏目于2017年推出,旨在寻找中国当代文学中更具年轻特质和创意态度的写作,以及某些在传统文学视野外野蛮生长的新生力量。同时,用不同的观察路径和文学生态去组合他们,使其碰撞化合,拓宽文学的“边界”,探求各种可能性。该栏目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担任主持人,推出后反响巨大,2017年至2022年《花城关注》共推出36期,刊发100多位中青代作家作品,群体主要集中在“80后”和“90后”,目前年龄最小的作者出生于1995年。同时,作品的主题、形式、题材也非常多样化,不仅有影视跨界、剧本、诗剧、豆瓣文学等,也有时代热点的科幻文学以及拓宽地域写作的少数民族文学和新海外文学。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并重,既推出新人新作,又关注最新文学思潮,一直是《花城》杂志的办刊传统。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与《花城》杂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34年前。1989年,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陈晓明在《花城》发表论文《幽暗国度里的光明——论文学作品的深度性》。而上世纪90年代,《花城》开辟《花城论坛》栏目,陈晓明正是作者之一。

永葆先锋姿态“跨界”“出圈”
  《花城》与《十月》《收获》《当代》并称为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4份刊物的风格完全不同,辨识度非常高,“先锋精神”深深地刻进《花城》的风骨之中。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媒介形式变革的震荡,《花城》是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文学期刊之一,不断拓宽原有文学期刊边界,始终以“先锋”的姿态办刊,积极采用新的传播方式来匹配传统内容生产,《花城》不是一味随波逐流,去讨好读者、迎合读者,而是在坚守文学品位宗旨下,保持一份文学刊物应有的境界,去培养读者、引领读者。
  张懿对记者说:“我们希望在寻找优质作者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升级传播方式,使好的内容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同时创新内容开发方式,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局势中扬长避短,探寻新的发展途径,积极与各类产业跨界融合,提高文化内容的生产能力和文化产品的传播能力。”
  在张懿看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展了文艺空间,这是新时代文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记者观察发现,花城出版社更多在豆瓣、抖音、B站等平台发力,《花城》杂志则更加侧重微信公众号和小红书等平台吸引流量。张懿表示,文学充满想象,互联网创造奇迹,通过营销方式、传播途径的迭代更新,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反而充满“出圈”的可能,不断吸引激发更多的潜在读者,到达更广阔的未来。
  “从《花城》杂志,到花城出版社,再到花城文学院,都将高质量发展的‘南方精神’一以贯之。我们鼓励有当代审美意识、有艺术创新理念、有文化生命活力的文学创作,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展示大湾区建设中的时代风骨,以及广东永远前沿先锋、年轻蓬勃的生命力。”张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