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来了!新闻人警觉起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04

□黄晓勇
  部分AI作画产品。
  资料图片
  2022年11月,会撰文、写诗、编代码的ChatGPT智能聊天机器人发布,使部分新闻人的信心受到打击。2023年3月中旬,升级后的GPT4.0版发布,大家发现该版本在逻辑性、完整度方面又有了较大进步,可以识读图片信息,也可以处理2.5万字以上文本。
  这时,很多记者编辑真正警觉起来——ChatGPT,不是来抢饭碗的吧?

为何ChatGPT如此不同
  从2023年年初开始,笔者带领多位跨专业的研究生组成调研小组,对ChatGPT进行近40天“解剖麻雀”式的调研,其中包括功能测试、软件测试和统计评估,并咨询多位人工智能专家。在这些工作基础上,调研小组谨慎提出看法:“ChatGPT虽然并不完美,但这回狼终于来了!”
  以今年2月发生的土耳其地震为例,笔者在对话框内以英文输入:“为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地区地震写一篇综述,分析伤亡巨大的原因,需要较多的例证与数字,1200字左右。”结果20秒内,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震级、波及城市、建筑物倒塌、通讯网络破坏等要素均已用流畅的英文文本给出,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救援亦附其后。文章后半部分还提到地震会严重冲击两国惨淡的经济状况,以及2016年叙利亚难民危机及土耳其与西方盟友紧张关系的叠加影响。最后,文章还对土耳其及叙利亚糟糕的基建和备灾工作提出隐晦批评。
  追本溯源,ChatGPT为何如此厉害?还要从其技术逻辑和核心算法说起: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型)是由OpenAI推出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Generative的含义是生成,这个生成是人工智能的新突破,即在大量整合主旨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形成新的内容;Pre-trained的意思是预训练,包括监督学习和人类反馈强化学习,使回答更为拟人化;而Transformer的思想来源于2017年谷歌的一篇科研论文《只需注意力就够了》,是一种引入了“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允许模型在预测下文的时候为数据不同部分赋予不同的权重,使结果更为符合语言学的统计规律。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如果语料、训练、反馈足够,GPT 最终可在整合、逻辑及辨伪能力上接近人类,而在搜索能力及创作速度方面远超人类。

剧变正在发生
  在新闻行业,人工智能不仅带来ChatGPT这一只“狼”,新闻工作者周围早就是“群狼环伺”了。
  同样是OpenAI,2022年推出的“DALL·E 2.0”着实火了一把,它的多模态大模型的视觉生成能力令人惊叹。它可以根据一段文字的概念、属性与风格,快速生成更真实和更准确的画像,新闻插画师的地位大受冲击。时间不长,Google推出插画风格随意切换的“Imagen”,而Stable AI发布“Stable Diffusion”的“一秒换四头”的功能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在新闻摄影行业,以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技术为支撑的赛场自动追踪摄影机、自动图像编辑处理、智能数据标引,以及智能传输与发布等功能不断涌现,一些影像巨头已在测试特定场景下无人摄影与发布的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摄影记者。
  担心没有采访线索,或消息不够灵敏?可以寻求以大数据、爬虫、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新闻雷达”来帮忙——它在设置新闻价值规则后可以自动呈现新闻线索;在线索中什么选题更受公众关注?大数据可以根据选题文本和网民既往画像给新闻事件评分,分出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给值班主编提出建议。
  担心新闻故事不够跌宕起伏,或希望稿件风格更朴实、更跳脱或更富情感,稿件可自动润饰软件可以帮您——即使现在的风格调校还不甚完美。
  自动校对、自动图表海报漫画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大大节约了编辑的有效劳动时间,同时校对、漫画师的职业也受到挑战。
  想在进球瞬间最快发出视频与照片?侦测拍摄进球的摄像机可以秒级生成短视频和截图,为网民提供多个角度的画面及文字解读。
  还有在语音识别、自动翻译、智能检校、数据可视化方面的进步,无一不对新闻从业人士的生存状态产生影响。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这些AI工具帮助之下,普通人都将拥有新闻“多兵种”的创作能力。

需防范两大风险
  中国新闻人如何应对ChatGPT等AIGC(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带来的智能革命呢?笔者采访了多位传播学者及技术专家,他们认为这些AIGC工具带来的智能革命已经远远超越新闻范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思考与踊跃行动:
  实现人与智能工具的有机结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认为:“新闻人和ChatGPT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智能工具为新闻内容的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使人和智能工具相互成就,新闻产品会更快、更强、更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对笔者说:“记者的现场采访、人性化写作、直觉、创造力、深度思考等优势禀赋,可以和AI工具的智能聚合及快速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人通过智能机器进一步延伸,优势互补、互相成就,更好地实现新闻创作中人的主体性。”
  固步自封不能进步,惶恐不安更难成长,面对“ChatGPT们”带来的智能革命,主动拥抱、共生共长,培养机器不能替代的差异化优势,或许是更优选择。
  开发中国人自己的高水平ChatGPT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的语音、图像识别以及大数据等人工智能分支学科,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前沿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基础理论和底层架构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科技界、新闻界必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拒绝“PPT造车”,共同推动原创技术的开发与迭代,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同时,针对我国高质量语料库稀缺且相互割裂导致“原材料”质量成色不足的状况,需要从立法和民间两个渠道推动信息共享共治。
  为防止ChatGPT等智能工具的反噬,我们还需要防范与其相关的两大风险:
  “黑箱”风险:“黑箱”理论来源于控制论,指不分析内部结构,仅从输入端和输出端分析系统规律的理论方法。像ChatGPT应用的大数据驱动算法和神经网络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算法,算法核心部分是通过自动学习而形成“相关性”,并以此替代“因果关系”,具有不可预测性,即使是设计者也难以洞悉具体的实现路径。因此,和ChatGPT类似的复杂人工智能模型,可能会导致不受人控制的巨大风险,必须在设计时就未雨绸缪。
  价值观风险:OpenAI在设计ChatGPT等工具时,就声称一定要实施Alignment(即“对齐”),即努力让人工智能模型的输出和人类常识、认知、需求、价值观保持一致。当然,这种价值观是OpenAI公司自身理解的人类价值观。众多中国网民曾用带有倾向性的问句测试ChatGPT的回答,可以发现和我方主流价值观有明显差异。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ChatGPT也好,Stable Diffusion也好,都是为了人类解除某方面束缚而发明的工具。对于远超摩尔定律的人工智能算力提升速度,不断创新的神经网络算法,每两年翻一番的巨量数据资源,以及打开无限想象空间的智能应用,包括新闻人在内的脑力劳动者只有拥抱革命、因势而变,在与智能工具的共生成长中寻找定位,才能在新一轮的人工智能革命中占得先机。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业界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