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网络文学: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本报记者 李婧璇 张君成 见习记者 商小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03


3月24日,观众在“网络文学新时代十年主题成果展”内聆听有声读物经典台词。本报见习记者 商小舟 摄
作品规模从800余万部增长到3200余万部,注册作者从419万人增长到2278万人,IP营收规模从不足1亿元增长至40多亿元……日前落幕的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向行业、作者、读者展现出一幅宏伟壮阔的中国网络文学十年发展的全景图。
十年来,通过加大政策引导,规范出版管理,完善行业自律,加强对网络作家、青年作家的团结服务,中国网络文学步入有序发展的轨道,网络文学成为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化、精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朗。
创造精品力作书写时代巨变
十年筑梦,与时同行。中国网络文学积极投身新时代伟大实践,用新颖鲜活的表现形式创作书写,直面社会变迁、聚焦火热生活,谱写出新时代文学的华彩篇章,生动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这十年,是精品力作不断出现的十年。在政府支持、协会引导、平台鼓励和行业监管的合力作用下,由题材、类型和主题建构起的内容要素市场得到充分发育,网络文学呈现出兼具现实性、专业性和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形成了现实、玄幻、奇幻、仙侠、都市、军事、历史等30余种大分类、200余种小分类的多样化类型。其中,如《大国重工》《复兴之路》《重卡雄风》《浩荡》等,一大批书写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精品脱颖而出,让网络文学阵营更加丰富、丰满。
知名网络文学作家齐橙以自身经历为例介绍,“这十年,我个人经历了从入门到逐渐得到认可的过程。4部作品,1000万余字,书写了中国制造崛起的历程,也收获了许多荣誉。”他表示,新时代的十年,是现实题材创作蓬勃发展的十年,来自各行各业的创作者不断进入网络文学天地,涌现出许多行业题材的精品力作。
对此,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凌云感触更深。他表示,网络文学新时代的十年,是掌阅科技原创文学蓬勃发展的十年。这十年,掌阅为读者奉献了许多优秀作品。《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等近百部原创作品分别入选“中国好书”“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优秀网络出版项目”等。
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也表示,十年间,阅文集团实现了作家作品规模和成绩的10倍增长,见证了单书千万评论作品、单月百万月票奇迹的诞生,赢得了全球读者的热爱。
经过十年发展的中国网络文学,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本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出版与网络文学开启深度融合发展,如北京出版集团与网易传媒共同发起“同行计划”首次活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与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文学创业板计划”首批成果。
“我们希望通过‘同行计划’推动‘十月’品牌的文学审美和出版经验与互联网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打造与人民同呼共吸,彰显新时代发展成就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介绍,项目首次活动“奔跑在数字时代”网络征文大赛将秉承“十月”品牌领风气之先的文学传统,广泛聚拢作者力量,努力书写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董事长赵红仕看来,随着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壮大,整个行业也面临着需要进一步规范,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批政策敏锐性强、具有前瞻意识的网络文学企业越来越强调“选题规划”“精品出版”,在这方面就催生了传统出版与网络文学出版之间巨大的合作共赢空间。“通过这样的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我国文学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
IP多元转化 网络文学成源头活水
作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源头,十年间,网络文学以其丰富的题材类型、巨大的作品存量和不断升级的内容品质立于IP文化产业链的核心,为影视剧、有声读物、动漫、游戏等领域储备了丰富的内容势能,网络文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记录时代发展、传播中国声音、增强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
《悟空传》《寻龙诀》《杜拉拉升职记》《步步惊心》《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琅琊榜》《花千骨》《芈月传》等一大批观众耳熟能详的热播、热映影视作品,均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网络文学与热播、热映影视作品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激发了大批网络作家投身创作,用心开掘全新题材。网络文学生态呈现出勃勃生机,新生力量态势喜人。
这十年,中国网络文学以IP为核心的产业运营生态,不仅让网络文学精细化改编从线上拓展到线下,并且打通了影音漫游全链路,通过主题公园、衍生品的开发,实现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巨大价值。
阅文集团公共事务副总裁王睿霆表示,网络文学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未来,阅文集团将进一步在系列化和跨产品形态联动方面努力,不断拓展产业的形态和外延,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创新动能和关键增量。
如何实现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IP转化?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肖惊鸿认为,未来的网络文学,作为我国IP文化产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将更加注重内容品质,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旨归,回归互联网世界中的文学逻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多优秀的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传统不死,时代共情,创新表达。”在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看来,网络文学和影视创作已经形成了相互滋养、互相成就的良好生态。网络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源头活水,影视改编让网络文学突破了原有的用户圈层,走向更广泛的大众群体。
咪咕数媒总编辑张学伟认为,伴随着网络文学数字化和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创作者未来可以在元宇宙空间交流、发布作品。张学伟以咪咕正在打造的元宇宙创作盛典为例介绍,“作品呈现形式将会越来越景观化。在创作时空层面,咪咕打造了一个比特景观,比特即数字;在版权层面,作者能通过这种场景积累数字资产。”
创新“出海”模式 海外输出成效显著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创新形式,正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网络文学“出海”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带来了新活力。
十年来,网络文学“出海”规模大幅增加。这十年,是网络文学稳健“出海”的十年。2021年,网络文学海外用户突破1.45亿人,海外下载量达10.7亿次,超20万名外国作者用母语在中国网络文学企业运营的海外网站上创作。与此同时,网络文学海外市场已从早期以东南亚、北美为核心,扩展至欧洲、日韩、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赘婿》《赤心巡天》《地球纪元》《第一序列》《大国重工》等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一次性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中文馆藏书目之中,囊括科幻、历史、现实、奇幻等多个领域的网络文学题材。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所说,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入选大英图书馆中文馆藏,表明中国网络文学正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现象和内容产品。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走出去的现实案例,让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意识到国际化视野下,特色精品、内容价值才是网络文学“出海”的王道。
网络文学在“出海”过程中不断升级,探索出新路径与新模式——从最初的国内作品翻译、IP改编(版权)输出,到建立海外平台、输出产业模式,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由此,中国网络文学走出了一条从“作品出海”到“模式出海”再到“文化出海”的发展路径,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推进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数说十年
1.营收规模
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总营收规模由2012年的24.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67.2亿元,增长了242.7亿元,总增长率为991%,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41%。
2.作品规模
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规模由2012年的800.2万部增长至2021年的3204.6万部。十年间,作品规模增加了2404.4万部,总增长率为300%,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7%。
3.作者规模
2012年网络文学平台注册作者规模约为419万人,2021年增长至2278万人,近十年作者规模整体增长443.7%,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7%。
4.用户规模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从2012年的2.3亿人增长至2021年的4.9亿人,整体增长率约为113%。其中,2013年的用户增长率达17.4%,为近十年峰值。
5.IP营收规模
中国网络文学IP营收规模从2012年的0.0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1.31亿元,总增长率高达68750%,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6.7%。
6.IP改编数量
中国网络文学IP改编数量逐年增长,由2012年的百余部增长至2021年的几十万部。从改编方向分析,有声读物和影视剧是目前IP改编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