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电影的印象

作者:提文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24

  □提文静

  我喜欢看中国电影,不仅仅因为中国电影内容丰富,画面精良,还因为我非常欣赏中国导演和演员。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首先需要一个好的故事,还需要出色的导演领衔摄制,需要实力派演员把角色的境遇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再加上摄影、灯光、道具、作曲等众多幕后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为观众献上一场精美的视听盛宴。

  ――摘自《百名外国留学生看中国电影》

 

  2023年春节档,国产电影掀起了一波波观影热潮,《满江红》《流浪地球2》《深海》等影片各具特色,在国内既赢得了票房,又赢得了口碑。这些优秀的影片能否走向世界?中国故事该如何讲?外国留学生用中文撰写的《百名外国留学生看中国电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也许可以给出一些答案。

  谈到本书的编写初衷,作者之一,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说:“近年来有不少课题组发布‘中国电影走出去’全球问卷调查,相关数据汇总涉及海外观众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观影渠道、观影频次、类型偏好,以及对中国电影认知度等细目。这些工作初见成效,但令人不满足的是,发布的量化数据柱状图显得概念化,缺乏海外观众的真情实感。”

  那么,该如何有效收集和探究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真实感受?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亦中听到两位留学生和中国同学兴致勃勃地谈论中国电影的话题。“她们的汉语很流利,对中国导演和演员也相当熟悉。外国留学生是知华、友华的年轻群体,相比海外普通民众,接触中国电影的机会显然要多得多。”于是一个创意就此酿成――策划编写一本外国留学生看中国电影的影评集。受到现象级短视频系列《老外讲故事》的启发,李亦中把书名定为《百名外国留学生看中国电影》。

  本书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发起,全国25所高校积极响应,由来自全球六大洲32个国家的留学生供稿,精选他们用中文撰写的112篇征文实录,表达了外国留学生各自对中国电影的兴趣、评价、期许。全书分为5个板块:兴趣和喜爱、故事片、张艺谋作品、动画片、电视剧和纪录片。以所评的影片出品年份计,最早的有1960年摄制的黑白片《12次列车》和壮族民间音乐片《刘三姐》,最新的有2021年年底上映的《爱情神话》和抗疫题材《中国医生》等,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可见外国留学生阅片视野之广。

  进入新世纪以来,《十面埋伏》《长城》《一代宗师》等部分热门中国影片走向海外,取得了一定的反响。但总体来说,与国人的期待还有不少的差距。那么,外国人到底喜欢看什么样的中国电影?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来看看书中这些留学生对中国影片的印象。

  一位泰国留学生说:“我比较关注中国古代、家庭、感情和幻想的电影。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古代故事片,因为喜爱中国古代文化风格,每次看到感觉都很美。而在看其他国家的电影时,就没有这种感觉,可见中国电影有独特的魅力。我每次看中国电影,通过中国演员演出来和说出来的内容,能了解中国人的想法,感觉很有意思。有一部中国影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那就是《长江七号》。故事内容很有趣,不论老少都能欣赏。记得这部影片当年在泰国一下子就火了。”

  一位白俄罗斯留学生坦言,来到上海后,她有机会参与一个中国剧组,成为群众演员,由此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兴趣。“我印象最深的是《长津湖》,没想到抗美援朝的历史拍出来这么真实。看了影片,我深受感动。中国人民面对强大的敌人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不会因民族和文化的不同产生任何差异。希望可以看到越来越多高水平的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

  尽管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喜爱的影片各不相同,但提到较多的中国影片则集中于《流浪地球》《少年的你》《长津湖》《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这些题材,以及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此外,中国动画也备受留学生关注,除了《大闹天宫》《哪吒之魔童降世》外,还有人关注《白蛇2:青蛇劫起》《雄狮少年》等作品。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认为,当下,无论从银幕规模还是票房来看,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的重要版图。《百名外国留学生看中国电影》为我们呈现了海外年轻观众群看待中国电影的独特视角,是对中国电影评论重要的补缺。不断探究外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惯,也为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启发。

  正如李亦中所说:“为了推动中国电影进一步走向世界,中国电影人很有必要深入了解海外受众的欣赏习惯与接受心理,认真思考一下留学生以独特视角向中国电影人提供‘旁观者清’的诤言,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