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精神的软着陆

作者:周志雄 徐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17

  □周志雄 徐晨

  近年来,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成为网络文学升级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工业发展为题材、聚焦改革的作品成为现实题材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劲旅,在此方面,网络作家齐橙的《工业霸主》《大国重工》《材料帝国》等作品颇受好评。得益于机械厂子弟的出身和中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的教育背景,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齐橙在工业文的创作中坚持以过硬的科工知识输出为情节内容保驾护航。

  齐橙的新作《何日请长缨》(安徽文艺出版社)讲述的是,唐子风临危受命拯救濒临倒闭的重工企业临河第一机床厂,在市场经济和国企改革的机遇与考验之中,不断推动以工业机床为代表的中国重工业创新发展,直至走上国际舞台。读罢能看出齐橙在这部作品中更加游刃有余的写作姿态,实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软着陆。不同于齐橙作品的其他人物,《何日请长缨》中的唐子风并没有过硬的科技工业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个“技术盲”。除去对历史之预见的优势,唐子风更多是凭借着那颗和穿越前别无二致的“不安分的心”和丰沛的理想主义精神,将国企改革之无形风口化为阵阵好风,进而鼓舞工人、推动产业。

  在《何日请长缨》中,齐橙对于人物的设定和人物关系的处理有着很明确的态度,即服务于展现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全景,将工业发展本身作为书写对象,而不是彰显个别人物的全知全能或者借由人物去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新旧之辨。角色与角色之间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具备不同能力的人物以自身的知识优势解决问题、推进故事场景,不断解锁和开拓新空间。这样,作品不仅由机床厂的绝地反击辐射到我国重工业科技创新、升级发展的全过程,更谱写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工人、中国青年面对变局和挑战勇往直前、自主创新的不屈战歌。

  《何日请长缨》基本遵循“技术问题――攻关技术”的情节逻辑,以技术作为解决矛盾冲突的重要引擎。专注技术的特点是齐橙工业文“硬核”风格的来源,也是现实题材网文趋近于“知识型文本”的表现。尽管专业的科工知识增强了文本的质感,但是如何把握填充专业知识的分寸也是一门学问,过犹不及的教诲在这一点仍然适用;加之“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程式化情节套路的不断重复上演,会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弱化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的困难程度,影响现实主义的深度。

  作品中,我们能看到齐橙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应对:首先是在人物设定上削弱个体的“金手指”能力,借人物来打开空间。即使同质性的折叠叙事重复上演,但因为众多人物之间时明时暗的联系,也能使文本空间一下子开阔起来,显出多线并进交织的势头。在机床产业攻坚克难、拾级而上的发展主线中,众多角色的灵活出场既打破了重复套路带来的枯燥感,还渲染营造出了发展风口时期机遇遍地、人人创新的盛况。正印证了唐子风所说的那句:“处处充满可能性”,他那份绝对自信和理想主义精神因得到了印证和回应而显得真实。

  其次,作者重视科工知识的输出,强调技术和创新的重要性,但没有落入技术决定论的陷阱中,而是具体地传达对机床制造(重工业)在改革时代崛起进步的理性认识,着力写“实”工业发展的真实情况。

  技术的解决需要人的创新与实践,于是我们看到极富潜力和能力的众人在不同领域发挥自己所长。我们在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工业,但远不止工业。我们仿佛借由唐子风的眼睛想要把那个变革时代看清楚,看到困难和障碍,更能看到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