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傅若清建议:

加快高新技术格式电影发展

作者:张君成 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15

  □本报记者 张君成 尹琨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近年来推出不少优质电影。 资料图片

 

  电影是最具科技属性的艺术产品,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发展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的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银幕数量稳居全球首位,不仅全面实现了数字化,在电影数字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但同时,电影产业发展仍面临引领性研究成果较少、标准体系不健全、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足等问题,科技创新在引领产业发展、助推产业升级、支撑电影工业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强。

  对此,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傅若清提交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格式电影发展的提案》,希望电影产业能在技术上进一步升级发展。

  科技产业化应用陷于瓶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于新技术带来的电影产业升级,傅若清认为,当前电影产业发展面临供需双重压力。一方面,流媒体丰富了观众的选择,也使观众对电影品质、观影环境提出更高要求,观众期待更具沉浸感、更极致的影院观影体验;另一方面,我国电影产业已实现全面数字化多年,但相较于近年来各领域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电影科技的产业化应用陷于瓶颈,难以支撑影院视听效果、电影创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在傅若清看来,核心技术仍存短板成为制约我国电影行业发展的关键。他表示,我国现有银幕超过8万块,电影放映设备已实现本地化生产,组装集成能力已较为成熟,但在关键设备制造领域仍存短板,“首先在电影核心技术领域缺乏基础研究,部分关键技术指标长期引用国外标准,中国电影标准的自主化水平偏低,缺乏国际话语权。其次是部分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专业级图像传感器、图像显示芯片等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卡脖子’难题亟待解决。”

  对于这些困难,中国电影行业也奋力追赶。近年来,我国在电影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探索,研发并推出了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放映系统,其整体方案和技术指标均由我国自行设计和提出,不仅多项指标大幅超越现有国际标准,主要核心技术更为全球首创并持续领先。傅若清表示,由于应用此项技术与工艺能够大幅提升影院的放映质量和观影体验,同时为电影创作开拓了更多延展空间,因此,获得了国内外电影市场的高度关注。著名导演卡梅隆、李安、陈凯歌均在电影摄制和全球首映中采用此项技术,“欧洲电影博览会对此项技术授予‘特别技术成就奖’,这也是中国电影技术首次在国际获得专业奖项。如果能对此进行规划应用,之于行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傅若清说道。

  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电影强国的决策部署,傅若清建议,将发展高新技术格式电影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作为系统工程,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

  首先,设立国家电影科技创新中心。面向高新技术格式电影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构建由电影龙头企业牵头、科研院所支撑、创新主体协同的国家电影科技创新中心,统筹优化配置资源。“这样可以集中研发产业共性基础技术、攻克产业关键技术瓶颈、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从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傅若清说。

  其次,推进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标准体系建设。傅若清表示,要根据电影行业发展现状及标准化需求,建立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数据及模型技术、关键应用技术的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标准体系。同时,“加强行业上下游企业、产学研用各方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标准制定。继续强化标准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实施,指导电影拍摄、制作、放映各环节工艺设备的改造升级,提升电影行业的工业化、产业化水平。”

  再次,促进高新技术格式电影的普及应用。加强政策引导,对影院新建、改造安装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放映设备给予扶持,推动放映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促进影院视听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傅若清表示:“要鼓励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技术在电影拍摄、后期制作、发行制版中的广泛应用,持续优化成本和效率,进一步丰富创作形式、提升创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