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霄叶:

我们对观众有多“真”,观众就对我们有多“诚”

作者: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15

  □本报记者 张博

  霄叶,中国传媒大学毕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名记者,代表作有《只能买贵 不能买对》《“黑色”交易》《扶贫1+1》《说说咱们的七十年》等;曾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观众导演,并获得宣传报道嘉奖个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作为一名记者,无论是在深度策划,还是在内容呈现上,她参与的内容早已被观众熟知。

  在事例选择中见真功夫

  “作为一名媒体人,不断策划出好的电视节目,不仅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更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责使命所在。我认为,能够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使得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关注百姓所关注的选题,就是我策划节目的出发点。”谈及不同人心中好选题的标准,霄叶给出了属于她的答案。

  为此,她进一步说道,弘扬真善美在电视节目中是正面宣传报道,既然要宣传,那么,首先,选题的事例就要具有可复制性,这样观众才能从这个正面事例中找到自己可以借鉴的元素,起到号召大家学习的作用。其次,如果选题正好能够契合社会热点,那其就具备了更多的优势。

  “其实,在我看来,正面宣传的选题最好以系列的方式呈现出来,用规模化效应来扩大正面宣传的效果。”霄叶举例道,比如此前参与策划的《扶贫1+1》8集纪录片,讲述了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人们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逐渐摆脱贫困的故事。这个选题策划时,我国的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此,遴选出的8个典型事例中有村主任带领大家开辟山路的,有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带领大家脱贫的,有因为国家扶贫政策改变生活状况的,等等。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事迹具有可复制性,能让观众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经验,或被某种精神所感动。

  不仅能策划主题报道,日常工作中,霄叶在抨击社会不良现象的报道中也时常思考。“舆论监督报道需要事例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时效性。因为普遍性代表着这个事例与百姓休戚相关;典型性是此事例集合了此类事件中的典型元素,使得观众通过它就可以得知此类事件的大概情况;时效性,就是近期发生的事情,对媒体人来说也容易参与到整个事件的调查过程中,从而展现事件的全貌。还有一点,就是特殊性。虽然它只是一个孤例,但日后有可能成为趋势,那么,作为媒体人应该起到预警的作用。”霄叶说道。

  她曾经策划制作的《明码标价的评比》讲的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些人通过参加不正规的机构组织的评选活动,花钱买荣誉为自己贴金的事情。医疗卫生领域与百姓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有很多百姓选择医院、医生、药店、药品看的就是其获得的荣誉。但是其中竟然掺进了一些与实力并不相符,但花钱就可以买到的荣誉,这让患者真假难辨。而类似节目的呈现,无疑让百姓在选择时擦亮了双眼,也让相关部门对此类事件防微杜渐。

  在情感共鸣中触达观众

  时代在变,观众的需求在变,媒体人需要与时俱进。在霄叶看来,身为媒体人,“与时俱进”前面还得加个“更”字。电视节目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间接或直接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因此,电视节目策划要认清时代主流,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只有这样,所呈现的节目才能面向更多的观众,具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电视节目在内容上要有新意,让观众在节目中有新发现、新启示、新收获,这样的节目才能赢得观众。”

  从传播角度来看,现在观众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喜欢正面人物是个有血有肉、有普通人的痛苦和彷徨的“真”人,这样也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为此,霄叶强调,主题再宏大也要落脚到细微之处,强调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更好的宣传效果。也正因此,在展示一个正面人物时,一定要让这个人物更加立体化,让观众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他,这样观众才更容易接受。

  比如霄叶策划制作《他们的心愿》时,被宣传的乡村教师也有担忧和苦恼,也知道生活条件艰苦,也知道工资待遇低,也想过要换份工作来改善生活。而把这些展现出来也证明了报道对象是和观众一样有血有肉的平凡人,是和观众一样会用头脑思考的正常人。但是,他作为一名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最终依然选择留在乡村做一名教师,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留住一座学校,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

  “如果说,与时俱进是个变量,而一直不变的则是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遵从新闻的真实性永远是我们的基准。”霄叶说道。

  在变化中以“小”触“大”

  策划是大脑,其支配着节目从无到有的整个制作过程。但并不是说有了策划文本在后期执行的过程中就一成不变,不然就变成了按图索骥。毕竟策划只是想法,在执行中可能存在无法实现的情况,或者执行过程中发现更好的新闻点。因此,不要害怕对策划方案的调整,甚至推翻。

  “从策划到实践,再从实践中形成的策划往往是更好的。”霄叶介绍,在其制作《“黑色”交易》时,策划之初并不涉及倒卖票据的内容,这是在现场发现的,“我没有放弃它,而是加以报道,结果成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涉事地方的违法行为更加完整地展示在了观众面前”。

  当然,策划一个“产品”时,还要考虑到观众的需求。正面宣传报道要满足观众向善向上、上情下达的需求,舆论监督报道要能满足让民众发声、下情上达的需求。“我们对观众有多‘真’,观众就对我们有多‘诚’。”霄叶说道,选题会随着时代不断翻新,但是策划的宗旨是不变的,要为国家和百姓服务、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为多方架起沟通的桥梁,推动社会的发展。这需要媒体人有善于发现的眼、一颗温暖的心、一双巧妙的手、一张公正的嘴、一双勤快的脚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

  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由此使得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也发生深刻变化,“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新态势为策划选题既带来了便利又带来了挑战。

  在霄叶看来,现在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广了,而正因为“广”也为选题策划带来了挑战,形象的比喻就是蛋糕容易被别人先吃一口。要应对这种挑战,首先需要策划独家报道,其次需要策划的内容更有深度、高度和宽度。例如《守着地盘护着家》这期节目,自愿守卫国家边防50多年的老人被一则H5率先报道出来。但是节目相比H5来说时间长、信息大、内容广,加入了采访老人和多方人员、让观众与老人视频连线等内容使节目变得更加丰富。而且还借力打力,把H5的相关内容也加到了节目中,让守边老人的事迹传播得更好。这样拓展而来的选题有了深度、温度和宽度,也让节目在媒体深度融合的环境下既享受到了便利,又化挑战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