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好红色资源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10
□本报记者 张雪娇
主题: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嘉宾: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局长、研究员 任贵祥(右二)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史全伟(左二)
中共党史出版社副总编辑 姚建萍(右一)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张雪娇(左一)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建党精神已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时代如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局长、研究员任贵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史全伟,中共党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姚建萍3位嘉宾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围绕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与形成》《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与发展》展开分享,从图书的出版意义、研究过程、内容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权威读本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开展了“伟大建党精神”课题研究。在院务会指导下,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吴德刚牵头,抽调相关精干力量,组建专项课题组来完成这项工作。具体研究成果就是编撰出版了《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与形成》《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与发展》两本著作。
任贵祥介绍,《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与形成》是基于地方早期组织建党活动与伟大建党精神形成过程的研究,主要梳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介绍了上海、北京、湖北、湖南、山东、广东等地建党先驱饱含精神力量、生动具体的建党实践活动,阐述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的重要价值。《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与发展》则是基于弘扬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建的研究,主要总结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要求,并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12种重大精神成果逐一梳理其历史形成及现实意义,最后收录多篇文章,形成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相关专题研究。
“伟大建党精神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和脉、源和流、灵和魂,是贯穿、贯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条红线,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党的精神的深刻论述,既具有深刻的历史基础,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有对未来的重要启示。”任贵祥表示,这两本图书是目前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成果,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集中阐释,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全面展现,为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教材。
6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
作为课题研究组成员,同时也是两本图书的编写组成员,在史全伟看来,这两部图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并非是一时一刻的应景之作,而是长期研究的结晶。这两部图书从酝酿到出版,历经4年,6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
据介绍,从课题研究到图书出版分为两个阶段。
一、2020年6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开展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研究,院务会批准组建以吴德刚为负责人的课题组。接到任务后,课题组成员扎实做好文献搜集梳理工作,系统查阅有关建党精神研究的著作和文章,并多次开会研究讨论。同时,课题组先后多次分赴上海、嘉兴等地调研,围绕建党精神与地方党史工作者座谈交流。
此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还组织上海、北京、湖北、湖南、广东、山东、浙江等省市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专家,以及贵州省委宣传部、井冈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和交流。
“通过以上座谈研讨,相互启发,进一步深化并推动了对建党精神的研究。”史全伟介绍,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报告》和“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文献综述”,于2021年11月完成了研究报告初稿。课题总报告修改完善后刊登在《中共党史研究》等杂志,并被《新华文摘》转载。
二、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阶段,课题组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吴德刚同志带领课题组成员和相关专家以及出版社编辑,对全书字斟句酌、精心修改,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上述两本著作的基本稿。”史全伟表示,大家精益求精,对书稿进行修改打磨,最终完成图书的出版工作。
另外,从课题研究到图书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大力支持。
“具体来说,可以用‘上、下、内、外’4个字来描述课题研究各方面通力合作的情况。”史全伟向大家解释道,“上”,指的是课题研究中得到中宣部社科规划办等部门帮助,得到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及院长曲青山指导,吴德刚牵头,研究院多个部门相关同志积极参与研究工作。“下”,指的是课题得到地方党史和文献部门、各相关研究机构、重要历史旧址纪念馆等的配合与支持,为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新挖掘的史料、创新性的见解,形成了多篇研究报告。“内”,指的是依靠党史和文献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学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多个部门、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不仅完成了课题研究工作,还对相关报告进行审读,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外”,指的是在课题研究和书稿审阅过程中,许多其他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对课题的研究、书稿的修改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故事性
作为两部图书的责任编辑,姚建萍认为这两部图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故事性3个特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书中所阐释的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与形成的背景、伟大建党精神深刻的历史内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要求、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锻造的精神谱系等内容,从理论层面向读者讲清楚了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讲清楚了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创党建党实践的结晶,讲清楚了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讲清楚了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本。
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于作者多年来在精神谱系研究方面精耕细作的成果,这些权威、准确、简明的知识体系,对读者、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革命精神谱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三是富有生动性。编写组在《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与形成》一书后记里写道,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对伟大建党精神作纯理论分析和阐述的著作。对此,姚建萍有着同样的感受。“本书从党史生动实践的角度出发,追溯到我们党创立之前的实践和故事。相信读者读起来就像在读故事,看似在讲每一种精神,其实字里行间都是在讲党史上活生生的故事。”
(本文图片由王浩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