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增加规定: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代表委员认为――

以法治安天下 以文明润人心

作者:本报记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10

  □本报记者 郝天韵 张君成 尹琨 李美霖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作为一部“管法的法”,这是立法法在2015年首次修改后再次修改,标志着法治中国换挡提速。

  修正草案的主要内容,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对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行充实完善。其中,贯彻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部署要求,增加规定: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修正草案第四条)。

  代表委员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高度肯定立法法修正草案,并表示修正草案增加的这条规定释放讯号,将极大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是何信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国家治理中,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多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入法入规各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把这项工作做深、做细,关键要建立健全立法的常态化制度,在立法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其核心内容要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表示,此次修正草案中,将“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写入立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工作于法有据,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融入,深刻地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曲阜市息陬镇北元疃村党支部书记张佃壮对此也深有感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其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相契合,它的滋养可以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

  “价值观是法治的灵魂,法治是价值观的保障。我认为新增的这部分内容再次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和灵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学梅表示,增加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置于立法的源头,运用法律法规向全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精神文明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法律作为具有强制性的制度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法律应该体现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南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吴旭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受尤其强烈:“这不仅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要求,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这项要求在立法法中予以规定非常必要。”

  推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意义在哪里?

  对于立法法修正草案增加规定中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闻出版广电等文化领域的代表委员们认为,这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总经理、总编辑龚政文表示,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新闻出版广电人所践行的初心与使命。在立法层面作这样的强调,有利于宣传文化部门和立法司法机关携起手来,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既以文明润心,又以法治铸形,形成系统力量,共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修正草案增加的这条规定是立法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有利于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从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表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立法法后,将为新闻出版、文艺创作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和方向指引。

  为立良法保驾护航,何处发力?

  那么如何让“管法的法”管出“良法”、做好普及?代表委员们纷纷出谋划策。

  “新闻出版界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表示,增加规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目标,包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法治化体系。新闻出版界应该更加自觉自信地扛起这份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建议,要加强本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功效。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金不换表示,作为文艺工作者,将继续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到基层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讲好法治故事。

  “让法走进百姓心中。”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郭建华表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必须不断加大普法宣传尤其是基层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的力度,“我深切感受到,法治宣传教育在基层和农村意义尤其重大、提升空间巨大”。因此她建议,要创新形式加大力度在农村和基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更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