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2

  线上消费, 权益保护别“掉线”

  随着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消费空间正不断拓展。可以说,近年来新型线上消费擎起了消费市场的一面大旗。与之相伴随的是,一些消费和维权问题由线下迁移至线上,过去在线下消费场景中出现的一些诸如质价不符、售后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捆绑搭售、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等新问题又借助互联网之风迭起。痼疾难除,新疴又起。

  在此背景下,中消协近期重点罗列总结了消费者投诉的几大问题,涵括小程序购物诱导私信交易、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等方面。就拿最近屡遭批驳的“套娃”视频会员来说吧,这种新型付费方式在基础会员之上叠加各种附加费用,巧立名目从消费者身上“薅羊毛”。按理说,平台探索新付费模式以增加用户数量、增强用户黏性本无可厚非。但在商业逻辑之外,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使用体验等也应被纳入商家的考量范畴。

  就此,中消协也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消费提示,比如加强对网络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创新监管方式等等,但具体到消费维权的实际操作层面还面临着一些难题。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天然处于维权的“弱势”一方,个人维权成本高、维权能力尚不足。因而,常态化、可操作性强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有待构建。进一步来讲,需要从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提高纠纷解决效率等方面着手,为广大消费者和商家营造良好的、公平的消费环境,线上消费市场的活水方能源源不断涌流。

  (2月17日 《广州日报》 付迎红)

 

  善用互联网 助力青少年美育

  在知识结构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互联网为美育工作的创造性开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比如,有关部门联合社会力量建设“云端美育”,旨在打造线上美育学校,为青少年提供种类丰富的艺术课程。善用这类依托互联网的公共文化资源,能够拓宽美育视野,提高美育效能。

  在加强正面引导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引导青少年善用网络资源,实现从欣赏美、理解美到创造美的素养升级。青少年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乐于接纳新事物,网络媒介恰恰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创造空间。据抖音发布的2022年民乐直播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在抖音平台上进行的民乐类短视频直播覆盖87种民族乐器,观看人次突破61亿,其中以年轻人为主要观众群体。在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网络视听平台,许多年轻人自发制作上传有关民乐知识的音视频产品。从观看文艺类直播到创作生产文艺内容,“年轻人+艺术+互联网”正在开辟更加丰富多样的美育新路径,鼓励青少年更为主动地探索美,在欣赏、解读、创作、传播与交流中,开启人生美的历程。

  网络平台作为内容和服务提供者,要在推送健康内容、整合优质资源等方面切实担起责任。推送什么、不推送什么,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数据画像和智能推送。网络平台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引导算法,共同营造健康向上、弘扬真善美的互联网美育环境,为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2月13日 《人民日报》 张璐)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

  衡量文化事业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标尺是文艺作品的整体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最终要体现并落实到用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上来。文艺工作者只有立足伟大实践,深刻把握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才能创作出有生活温度、社会广度、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的经典之作。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最大程度提升社会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具体而言,应常态化开展覆盖全民的大众阅读、艺术普及、百姓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总之,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欣赏者、分享者,才能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不竭动力。

  要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文化建设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强化文化赋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例如,与创意产业协同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与旅游产业融合扩大休闲文化消费。同时,推动文化领域“数智化”转型,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重塑现代文化产业。要顺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场景化趋势,推动智慧场馆、虚拟展演等文娱新业态健康发展。

  (2月15日 中国文明网 顾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