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丛书暨中华临床影像库(12卷)》

融合互动引领学术出版传承与创新

作者:鲁志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1

  □鲁志强

  《中华影像医学丛书暨中华临床影像库(12卷)》为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的获奖作品,是人民卫生出版社重点打造的核心品牌著作。该丛书凝聚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相关的159家大型三甲医院372位专家的智慧,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医学影像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数据库的形式汇集了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的优质病例资源和实践经验。

  汇集名院资源和名家智慧。丛书总主编、副总主编和各分卷主编分别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各学组组长,编委均为各单位的学科带头人,遍布于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武汉同济医院等159家大型三甲医院,代表了我国影像学界的最高学术水平。该著作的纸质书部分文字约1100万字,插图近8000组(2万幅左右),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医学影像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影像库汇集了国内159家大型三甲医院见过的所有病种(2100余种疾病)的全序列影像学资料(39.2万幅图片)和专家解读。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优质的病例资源,保证了丛书内容的高品质和高水平。

  打破读者“百闻不如一见”的痛点。目前,国内主要图书销售平台可查到的医学影像类参考书的动销品种达900多种,可谓很多,但有不少大同小异,所涉及的病种主要集中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重复,即使把已有图书囊括的病种拼在一起,也远做不到病种的全覆盖,特别是少见和罕见疾病几乎未涉及。对于每个医院,包括顶级三甲医院,诊断过的病种都是有限的。医学影像诊断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见过才可能会诊断”。该丛书的纸质部分对国内外医学影像所涉及的疾病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具有医学影像大百科全书的功能,临床影像库收纳了159家大型三甲医院见过的所有病种(2100余种疾病),一站式解决了读者“百闻不如一见”的痛点。

  打通医学影像知识传递的“最后一公里”。由于载体所限,传统纸质出版为读者传递的主要信息具有概括性和总结性的特点,但相对于临床实践往往具有局部性和抽象性的不足。该丛书充分利用数字载体的优势,纸质书与影像库目录相互对应,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传统载体(纸质书)与互联网载体(手机/电脑)互补运用,创新了医学影像类图书的融合出版形式,体现了理论总结与临床阅片场景的融合。每种疾病具体病例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全序列图片的呈现以及专家解读,再现了各大医院医学影像工作站的场景,使读者有随时进入名院临床影像工作站、跟着名家进修学习的真实体验,突破了既往影像知识传递的抽象性。

  落实“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新医改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的要求。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提升是分级诊疗的重要支撑点,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很多学科一样,影像医师业务水平的参差不齐是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瓶颈之一,基层影像医师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更是该学科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业务水平提升需要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契合。该丛书以纸质书与数据库融合出版形式创新性地将三甲医院的优质影像资源及专家资源下沉到了国内各级医院的影像科,可供读者随时随地学习名家对各种疾病的诊断经验,将为国内各级各类医院影像科医师诊疗能力的整体提升铺平道路。

  截至目前,该作品的公众号已吸引了3万人的关注,深受读者好评。《中华影像医学丛书暨中华临床影像库(12卷)》是中国医学影像领域也是国际影像学界难能可贵的优秀之作,是中国医学影像学界和医学图书出版者不忘初心、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