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多方合力共促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1
□本报记者 孙海悦
出版强国建设离不开数字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2月16日,业界人士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板块展开交流,认为技术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底座,业态创新提供了多元的竞争赛道,内容“出海”传播了精彩的中国故事,新时代人才兼具创新性、复合性、应用性,将共同助推数字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塑出版业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宣部文改办原副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高书生表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目标是发力供给侧,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激活文化资源,萃取并关联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
高书生表示,文化数字化就是把数据关联起来,将凝结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识的关联数据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形成资产化的关联数据,从而获得数据变现收入。路径的变化必然引发思维方式的变革,当前是时候将数字化转型升级回归、聚焦于生产,重塑出版业优势了。
“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发展是必然趋势,而数字化战略是融合出版发展的最佳路径。”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长明认为,出版业实施数字化战略的发力点主要在两个方面:聚焦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数字技术在传统出版产业的应用,打造一体化协同生产与传播新体系,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着眼数智化,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利用数据要素链接内容生产、传播、运营,推动智能工具广泛应用,释放内容生产力。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包括媒介移动化、内容生产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数据资源的整合管理与挖掘、平台及生态建设、按需出版与按需印刷等。
增强全球传播力
“数字时代,全球传播竞争更加激烈,阵地在云端、决胜在平台。”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刘大为认为,席卷出版、传媒、影视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浪潮,已经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推力。
数字时代打造一流传播机构,任务十分紧迫。刘大为谈道,全新的数字化组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覆盖更广的传播活动,重组数字时代全球传播的生产要素成为关注的焦点,全球传播格局也正在加速演进。
结合多方面积极探索数字化路径、努力提升数字化传播能力的实践,刘大为建议,未来应构建更高水平的数字出版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培育外向型数字出版企业,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和网络,探索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区域一体化。加强更深层次的全球传播科技创新合作。布局未来的数字文化市场,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对待。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建设教育强国开辟了全新赛道、增添了强大动能。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新分析未来知识服务发展趋势时认为,其包括数字化进程正在加速、文献本地化长期保存不可缺失、文献需求日趋多样化、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纵深发展。
当前,开放科学正成为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和学术研究范式。王建新表示,开放出版、开放获取作为开放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未来的学术出版乃至文献服务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相较国外,国内在开放获取建设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OA发展政策、OA期刊建设不足、缺乏集中的全文本地化仓储平台、意识形态风险、国际学术传播话语权不够等。
围绕国内开放获取发展,王建新给出以下建议:出版界应加强模式探索,尽快研究新的OA商业模式、新的同行评议方法、新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和交流模式,积极创新开拓新的学术成果发表和传播路径,将重心放在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上,强调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用于产业化的实际效果。产业界应加强知识服务建设。中教图SOCOLAR平台正在尝试解决OA发表过程中跨境支付和税务合规的问题,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学术评价、经费管理、科研管理等一系列的知识服务领域。
发力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人才是实现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北京印刷学院院长田忠利看来,培养具有民族气派、国际视野、新时代特征的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坚持前瞻性和引领性相统一、预见性和主动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围绕加大新时代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力度、助力数字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田忠利谈道,应强化引领,积极培育数字出版创新型人才,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同时瞄准国际,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引领行业发展的高端人才;融会贯通,积极培育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加强“数字技术+多学科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建设,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在国际舞台构建中国特色出版话语体系;守正创新,积极培育数字出版应用型人才,加强宏观引导,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