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未来,数字出版业如何保持持续发展态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1
□本报记者 章红雨
▲观众在贵州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展区使用VR设备体验当地村落风景。
本报记者
尹琨 摄
▲在数博会展场,不少读者被《穿越时空的大运河》一书深深吸引。该书是中国画家杜飞和世界领先的图文出版公司DK合作的成果。其H5技术的应用带来更多的拓展知识。据介绍,大运河的数字影像展曾亮相德国法兰克福书展。
本报记者 李美霖 摄
2月16日,第十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京开幕。在主论坛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的《2021―202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全年达到12762.64亿元,比上年增长8.33%。
这一数据表明,在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偶有突发下,数字出版业持续释放的发展活力,彰显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愈发紧密、赢利模式愈发清晰。
未来,数字出版业如何保持持续发展态势?这无疑是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对话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三级研究员、编审王飚,请他从研究者的角度作以分析并提出建议。
宏观调控促进产业增长
记者:众所周知,2020至2022年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的3年,在此不利于产业发展的情况下,202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成功实现8.33%的增长。在您看来,这一增长数字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王飚:宏观调控已见成效。202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推进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这些政策、规划促进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比如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2021年12月,《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其中“产业数字化迈上新台阶”作为具体目标之一被提出,“壮大数字出版产业”作为重点任务进行部署。在这些战略部署下,2021年出版业融合发展得到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体现在流程、内容、技术、渠道、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
记者:请举几个具体事例说明宏观调控带来的成效。
王飚:比如,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实施的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其中优先实施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和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展现了当前我国出版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和先进水平。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数字教育产生深远影响,2021年在线教育收入规模为2610亿元,约占全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的21%。此外,2021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101.17亿元,相较于2020年增幅为7.59%。
数字出版短板亟待补齐
记者:众所周知,数字出版已成为我国出版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就目前而言,数字出版保持持续增长还有哪些障碍?
王飚:我认为目前可见的有:出版融合发展全局性战略谋划需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需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及应用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数据资源体系需进一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走出去需进一步走向深入;行业治理需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等。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一样,都是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才能保持持续高速发展。
记者:在您看来,克服这些障碍需要出版业作出哪些努力呢?
王飚:首先,提高站位、认识。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确立目标要求与任务路径。这个《意见》与《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可谓互为支撑。出版业要深刻把握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对标中央精神和相关政策部署,从组织架构、内容生产、业务结构、平台建设、流程管理、渠道运营等方面加快健全与出版深度融合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制度、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加大对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全方位推进机构、业务、资源要素的全方位、常态化、深度化融合。
其次,加强内容建设。要在各领域打造一批突出思想引领、彰显主流价值、富有文化内涵、产生广泛影响、双效俱佳的项目;要创新内容呈现与传播方式,打造更多符合信息传播特点、规律,满足用户信息获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优质内容的表现力、感染力;品牌建设基于优质内容,构建优质产品矩阵,可延长优质内容的生命周期。
再次,强化科技创新。出版单位要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重塑生产运营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智能化出版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力量合作,搭建技术创新应用研发中心、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孵化中心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衔接的技术创新体系。
最后,健全数字出版内容质量管理机制。要秉承网上网下同一导向、同一标准、同一尺度的原则,依照《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等规范要求,重点围绕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字音乐等领域,把握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在审校流程方面的异同,明确数字内容质量管理审核的方法与流程,建立数字内容质量审核评价标准及管理规范。同时,加速构建以数字版权为核心的内容权属透明机制,分领域研究建立数字版权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兼顾定量与定性,建立数字版权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构建数字版权资源库、作者库、专家库,构建数字版权注册登记、资产价值评估、交易撮合的版权运营体系。
重视出版数据资源库建设
记者:数据经济时代的到来,提醒我们重视数据价值。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王飚:数据对于出版业提高生产能力、运营能力及治理能力至关重要。随着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日趋深入,数据积累日益增多,出版单位要提高数据资源管理能力,加强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挖掘释放数据价值。
其一,提高数据资源整合管理水平。加强出版内容资源的结构化处理和存储,并进行分类和抽取,打造数据资源池。其二,畅通出版单位的各项业务和各个环节。通过搭建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实现出版单位各个环节产出数据的实时互通共享和信息对称,为出版单位开展业务布局、资产配置和制定重要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构建共享、安全、标准、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运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其三,加强外部数据的采集与挖掘。精准洞察市场需求,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有效提升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其四,注重数据运用与价值转化。出版单位需建立“数据即服务”思维,积极探索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交易,推进资源数据分享和开发,提供高附加值的数据服务,实现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的转化。
让更多数字出版人才涌现
记者:采访中我们注意到,不少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发展缓慢,是因为数字出版编辑极度缺乏。对此您怎么看?
王飚:推进数字出版人才建设,是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关键。就数字出版编辑而言,其工作职责是:策划数字化出版物及相关产品;物色脚本创作者和制作者,收集素材、资料;组织产品内容并主持制作;进行产品内容数字化转换,修改、标注并建立索引;编辑、加工产品内容,主持制作、合成数字化出版物及产品;检查、监督产品内容和质量。由此看,数字出版编辑和纸质图书编辑一样,都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记者:作为研究者,您认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该从哪里入手?
王飚:我认为有个计划非常好,那就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实施的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它分批遴选出版融合发展一线骨干,重点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创新创造能力突出、具有表率作用的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上,该计划把提高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放在首位。特别是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纳入数字出版人才特别是内容编辑、审核人才的常态化培训,确保了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
对于网络文学、有声读物、网络游戏等新兴出版平台企业,我建议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与其生产规模相匹配的内容编辑审核队伍。同时,要持续深化出版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发现、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健全人才选用育留制度体系。
总之,结合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要求,当务之急是加快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