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好书评选:

彰显出版品牌价值 引领全民阅读风尚

作者:张雪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0

  □本报记者 张雪娇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年度好书评选现场。

  人民文学出版社 供图

  ▲第十四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十大好书评选现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供图

  近年来,年度好书评选已经成为各出版社彰显出版品牌价值、引领全民阅读风尚的一个风向标。好书评选不仅仅是读书界的交流平台,更是广大读者、学者、出版机构的交流平台。为进一步发挥精品示范带动作用,也为充分发挥年度好书评选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大学、少儿等领域在自评年度好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出版社,以期寻找共性,为行业提供借鉴。

  初衷:

  提升能力多出精品

  不少名社的年度好书评选开始较早,社会影响也比较大,其评选出的年度好书,经常入选各大媒体年度好书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业内较早进行单体出版社自评十大好书活动,于2009年开始自评年度好书,每年评出十大好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传播中心主任柳杨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每年的评选不仅仅是出版社的一场常规活动,而是通过评选去搭建起一个让学界与大众了解学术动态与优秀著作的重要渠道,一个连接学者、读者与媒体的重要桥梁,更是一场富有仪式感的思想盛宴。

  作为当代文学出版重镇,人民文学出版社从2014年开始评选年度好书。许多文学爱好者对于该社的年度书单颇为关注。人民文学社的好书评选经历了从评选“年度十大好书”到“年度十五大好书”再到近几年的评选“年度二十大好书”及“最美的书”的变化。“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随着人民文学社的改革发展,我们出版的好书越来越多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向记者介绍,好书种类增加,但是评选的标准和初衷不变,即引导编辑出精品、为读者荐好书。

  在科技类出版社中,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年度好书评选始于2010年,已有13年的历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王世平告诉记者,社内年度好书评选,最初并未明确以年度好书的形式,而是以社年度重点图书项目等形式呈现,但实际的目的和效果是相同的,每年的品种控制在5种以内。

  大学出版社中,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度好书评选较早,始于2014年,每年评选出10种左右好书。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马建钧向记者介绍,北大社年度好书评选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叫最美图书评选,2019年更名为年度好书评选。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是从2016年开始年度好书评选。相关负责人介绍,本着“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表彰先进、鼓舞士气”之宗旨,在全社开展年度图书的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年度好书10种、年度最美图书1种。年度好书旨在表彰本年度内容优质、编校优良、双效俱佳的精品和品牌畅销书;年度最美图书旨在表彰本年度设计新颖、装帧精美、制作精良的精品图书。

  尽管各家出版社评选的数量不一,评选的书目不同,但评选年度好书的初衷是相同的,即通过交流、评选,提升编辑的选题鉴赏、策划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图书质量,鼓励编辑出版更多精品图书。

  评选:

  确保严谨公正权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出版社对于年度好书评选都有比较规范的评选程序,有些出版社邀请来自高校、媒体、研究机构等多个行业的专家担任评委,保证评选的权威性,有些出版社在本社微信公众号开通投票渠道,欢迎读者参与评选,并将此作为重要评选依据。

  柳杨向记者介绍,社科文献社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于每年的11月初启动,分为初评、复评和终评3个阶段。初评由出版社内各内容部门申报,学术传播中心审核确定参评书目;复评由大众读者、书评人、媒体人等进行网络投票;终评由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资深业内人士专门组织召开评审会选出年度十大好书。

  “14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图书的思想性、学术性和市场表现力为评选标准,评选的规则和流程也根据行业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完善,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向社会呈交一份严谨、公正并且真正能够体现社科文献学术出版水平的书单。”柳杨告诉记者,出版社也会对年度十大好书的获奖作者和图书编辑进行奖励,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的优质作者和作品。

  人民文学社则是由各编辑部室从当年出版的新书中提出参选书单,而后由社外专家、学者、媒体人组成评委会对初选书目进行评选。经评委会投票,最终产生“年度好书”。臧永清说:“我们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权威媒体人士来共同评选,为的就是要给读者呈现一份公正、权威、高品质的年度书单。”也正是这样一贯的要求,让人民文学社的榜单成为读者选书的重要导引。

  上海科教社的年度好书评选综合了部门推荐、全社评选、重点项目筛选、专家推荐等多个途径。评选标准综合考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评年度好书后,好书编辑获得荣誉证书和奖金,同时好书会获得社里营销部门的重点宣传和推荐。

  北大社则以出版社内部评选为主。马建钧说,全社上下都很重视每年一次的评选工作。评选需要经过编辑部门遴选、总编室审核、全社员工微信投票、评审专家审读、责任编辑讲书、评审小组现场评议等环节,最终根据得票数排名选出10种左右年度好书。评选标准则是要能代表北大社的品牌形象。具体而言,要导向正确、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文化传承和阅读欣赏价值;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装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专业水准;要有较大社会影响或学术影响及市场潜力;注重原创性。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则是由总编室提交候选书目,评选小组按相关要求对推荐入选的材料进行评审,根据评选条件,拟定候选名单。进入候选名单的图书,最终通过该社钉钉系统在全集团进行网络投票。

  引领:

  好书带来双效统一

  社科文献社的十大好书评选活动到2022年共举办了14届,无论是在出版社内部还是在行业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期待和品牌效应。“出版社将年度十大好书作为最重磅的书单进行发布和曝光,作者和责编以获得出版社年度十大好书为荣誉。”柳杨介绍,通过长期坚持举办评选活动,无形之间为出版社凝聚了一批优质的作者资源和选题资源,激励着编辑出好书、编精品,为出版的高质量赋能。同时,入选社科文献社年度十大好书的品牌效应也会对这些书的销售起到明显的带动和提升作用,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年度好书评选对于编辑队伍来讲,相当于在他们身边树立了榜样,对他们形成一定激励,在社内营造争做好书的氛围。”在臧永清看来,年度好书评选除了鼓励编辑多做好书之外,对出版社的销售工作等方面也有推动作用。在市场方面,人文社评出的年度好书具备公信力,也经得起市场检验。从往年图书销售情况来看,历年评出的年度好书基本上都是出版社的长销产品,由此可见读者对人文社年度好书书单的信任程度。

  北大社近年来评选出的年度好书在出版社内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马建钧介绍,如《西方博物学文化》入选2019年度“中国好书”;《公式之美》获得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d-Wave Superconductivity(d波超导体)》3种图书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入选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在市场方面,北大社近4届年度好书评选共评出52种新书,销量在5000册以上的占比为60%,销量在5000―1万册占比为21%,销量在1―5万册占比为31%,销量在5万册以上占比为8%。

  社内年度好书的评选对上海科教社的青年骨干培养、精品出版、市场宣传与销售、参与“中国好书”评选等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每年评选出来的年度好书,因为可以获得重点市场宣传与销售,也因为图书品质本身过硬,更容易成为市场的畅销书和长销书。”王世平向记者介绍,以社内年度好书《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深海浅说》为例,它们分别入选2017、2018和2020年度“中国好书”。3本书都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销售也比获奖前增长了5―10倍。这都为编辑更努力做出好书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