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专家解读亲子阅读中家长关心的那些事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17
□本报记者 章红雨 尹琨
杨海平
颜小鹂
陈苗苗
亲子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公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要求,2023年春节前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面向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生家长发放《春节假期亲子阅读情况家长调查问卷》,1月17日至27日(截止日)间总计收回有效答卷556份,参与问卷调查的家长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556份《调查问卷》显示:近些年亲子阅读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理念、方法,及图书选择渠道、选择标准,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家长们普遍认同亲子阅读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假期近90%家长乐于带孩子去书店或参加亲子阅读活动;家长选书更看重内容而不再是价格;超过95%的家长掌握亲子阅读方法;认同亲子阅读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陪伴方式等。
与此同时,《调查问卷》也透露出家长们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协调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关系?如何选择推荐书单中的图书?怎样保障残障孩子的阅读需求?对于家长们的这些疑惑,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新闻出版署智慧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海平,蒲公英童书馆创始人兼总编辑颜小鹂,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童书育儿法”创始人陈苗苗3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请他们就各自的实践与研究解答家长们的疑惑。
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不矛盾
记者:556份《调查问卷》显示,因担心孩子视力受损,纸质图书仍是家长在购买图书时的首选。但是,数字阅读在数字生活与学习中已成为趋势。在您看来,该如何协调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之间的关系?
杨海平: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作为阅读的两种不同形式并不对立。纸质图书对于少年儿童视力发育的影响较低,也是家长选择纸质图书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比两种阅读,纸质阅读过程中的翻阅行为,会让亲子阅读的互动感更加立体,带给孩子的阅读体验感更加真实。
然而,数字阅读在少年儿童群体中也广受青睐。据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0到8周岁儿童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9.2%,9到13周岁少年儿童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6.4%,其中0到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为33.7%,9到13周岁少年儿童的听书率为31.4%,可见数字阅读在视觉、听觉上的阅读体验感更加丰富多彩,是纸质阅读无法给予的优势所在。由此看,没有一种单一形式能够满足少年儿童阅读的所有需要。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颜小鹂:我也认为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并不矛盾、对立。纸质阅读在幼童时期不仅能保护视力,也能从亲子共读的行为中感受到一种美好印记,这种印记是孩子一生中重复出现并回味无穷的温暖。另外,在慢慢地阅读推进中,孩子能更专注地去探索书中的美妙,并产生思考与想象的连接,从而爱上阅读。相比之下,数字阅读的特质更利于直接互动,孩子很容易参与进去,这也是一种活泼且有趣的阅读方式。但是,因为数字阅读嫁接于数字载体,孩子很容易被其他比如游戏所诱惑,因此对孩子的数字阅读内容和行为要有所控制。
陈苗苗:现在很多家长意识到数字载体在孩子生活中,尤其是未来生活中必然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是其学习资源中不可绕过的工具,因此对于利不利用数字阅读,利用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很纠结。如何平衡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我认为,平衡的原则是尽可能发挥出两者的优势,让各自优势相互渗透。这种平衡能帮助孩子养成娴熟的电子设备使用素养,而不止将其作为娱乐工具。
记者:既然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不是矛盾体,那么该如何解决家长们关心的这两者如何平衡的问题呢?
杨海平:这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和媒体等多方面重视,只有在全社会运行机制中形成一种文化合力,才能够避免数字化浪潮中少年儿童的迷失。在数字时代,我们在肯定数字化阅读的互动性和文化普及功能的同时,也要对少年儿童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度的“制约”,这是数字出版机构努力的方向。
陈苗苗:我认为,处理好三方面的平衡关系有助于问题解决。第一,阅读兴趣与文字兴趣的平衡。可以先借助数字阅读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再用纸质阅读来加深孩子对文字的兴趣。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珠联璧合,会让孩子获得更完美的阅读闭环体验。第二,阅读数量与阅读能力的平衡。家长用自己的“肉嗓”和孩子做亲子阅读,实际上是个体力活,当工作忙碌、身心疲惫的时候,难免就想怠工,但此刻又不想让孩子的阅读数量被拉下,那该怎么办呢?此时就可以借助数字阅读来帮自己做“亲子阅读助理”。第三,智能阅读和亲子互动的平衡。无论是数字辅助阅读还是“肉嗓”亲子阅读,所追求的境界都离不开互动。对孩子来说,哪种互动更人性化、更智能,孩子的阅读收获就可能会更充分、完整。
推荐书单需科学规范
记者:在《调查问卷》中,有家长提出,社会上推荐给孩子的书单繁多且不够细分,有些存在质量不高、指导性不强的情况。对此,您怎么看?在图书选择上有哪些建议?
杨海平:相对于其他阅读群体而言,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群体阅读需求量大,对图书的选择和辨别能力较弱,家长往往通过社会推荐书单来为孩子选择阅读书目。可是,目前针对少年儿童群体推荐的书目,除官方机构的推荐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外,部分推荐书单确实存在诸多问题。由此而言,文化、教育、出版、宣传等相关部门协同推出阅读推荐权威标准便尤为重要。这一标准有助于规范出版行业、个体等纷繁的推荐行为,避免多元推荐给家长造成选择上的困难。
陈苗苗:我的建议有以下三点。其一,因材施教和亲子阅读结合。书单更强调的是共性,但家庭教育、亲子阅读的内核是个性,所以我们拿到书单后,不能照单全收,不能完全依赖。其二,做多重比较和辨析。对于不同书单推荐的图书,可以先做一个比较分析,比如看看哪些书被其他书单不约而同地推荐。保险起见,在购买前先看看网络销售平台上关于该书的详情介绍,尤其是具体页面、读书评论,进行分析辨别后再购买。其三,帮助孩子建立个性化书单。这方面可以充分借助网络搜索引擎,输入孩子的具体阅读需求,比如想解决哪方面问题,想提升哪方面能力,依据搜索结果再决定是否购买。
颜小鹂:目前有些书单推荐范围太窄,比如,有的专家缺少儿童视角,只站在个人专业立场上推荐。我个人很喜欢全国少儿图书馆组织的由上百万孩子参与推荐的“孩子最喜爱童书”书单,那些书都是孩子阅读后评选出来的。还有,由专业阅读教师选出的“百班千人”共读的书单及公益书单――“深圳爱阅”每年推荐的100本好书……这些书单很有参考价值。
亲子阅读应为家长共识
记者:556份《调查问卷》显示,超过95%的家长掌握亲子阅读方法。您对此结论有什么评价?
杨海平:从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家长对于亲子阅读的重视以及在亲子阅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超过95%的家长掌握亲子阅读方法占比中,我们发现了家长参与亲子阅读的方式主要为原文朗读,显示出家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减弱了对儿童的干预与控制,实现儿童自主,给儿童更多的亲身体验、发现自我的机会。
颜小鹂:这个结果令人欣喜,这一定程度上证明近20年的全民阅读成绩斐然。但是,我觉得这个数字可能来自大城市的某个人群。如果全国要真正实现这个95%的指标,除继续推出优质好书外,市场和阅读主导部门要给优质图书更多的曝光和推荐机会。图书不是普通商品,不能用简单的商品标准来衡量,需要大家都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推荐正能量的好书。
记者: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们的亲子阅读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其中,普遍被看好的故事表演、阅读旅行等沉浸式阅读占比仅14.39%。这是什么原因呢?
杨海平:这说明家长对于阅读联动的实践活动并没有足够重视。学以致用才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少年儿童生活在各种环境影响与条件制约之中,将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在现实中得以实践,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实现与社会的交流沟通,阅读是促进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渠道。因此,家长需要意识到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掌握亲子阅读更加丰富的方式方法,开拓亲子阅读实践的内容,丰富亲子阅读内涵,更好地陪伴孩子的阅读与成长。
陈苗苗:我分析这一数字重点产生于新生代父母群体。新生代父母的儿童观更注重儿童本位,更尊重儿童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我要讲给孩子听,更注重孩子是否爱听、如何爱听,沉浸程度如何、吸收程度如何等。这种变化体现在父母更注重自己的“绘声绘色”。很多家长的专业跟“表演系”一点都不沾边,但在亲子阅读时,却石破天惊地发挥出表演天才,原因是出于为人父母的天然爱,更为重要的是注重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此外,新生代父母更注重和孩子的肢体互动,更认同亲子阅读是一种亲子游戏。尤其是一些“故事爸爸”,会调动自己的幽默元素,把童书当成一种玩具和孩子一起玩,使孩子能沉浸到阅读中。这些都表明亲子阅读的方式方法正在与时俱进。
勿忽视残障少儿阅读需求
记者:我们注意到,有家长在《调查问卷》中提出了应区分残障孩子和普通孩子亲子阅读需求的问题,他们希望有特教人员给予帮助和指导。对此问题解决,您有什么建议?
陈苗苗:残障儿童的亲子阅读需求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比如英国的“阅读起跑线”项目,会在为婴幼儿准备的阅读包里放置发光包(适用于0至4岁聋儿)、触摸包(适用于0至4岁盲儿)。关注残障儿童的阅读,是阅读教育环境的公平、开放、平等、共享精神的彰显。那么,残障儿童的亲子阅读,如何能开展得更无障碍、更美好呢?首先,残障儿童的亲子阅读,可以更多地借助今天的数字阅读,5G+阅读的结合让阅读不仅是视觉、听觉的满足,还有触觉、嗅觉的愉悦。建议特教人士多借助数字阅读增加残障儿童沉浸式阅读渠道。其次,残障儿童的亲子阅读要多注重肢体互动。残障儿童在安全感上更渴望拥抱、触摸,如果亲子阅读中我们能借助书中的角色、内容,和他们在阅读场景中拥抱、触摸,不仅能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借助阅读增强安全感。
颜小鹂:的确如此。我曾经有幸去几所特殊学校做活动,15岁的孩子读一年级,他们的认知来自他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日常。对他们来说,独自阅读一些我们看起来很普通的书,是绝对有难度的。我曾经给他们讲述《十二只小狗》这本书,没有想到他们的反响热烈,纷纷都在说他们身边的小狗、这些小狗和他们的关系。我认为,在特教老师的指导下与孩子建立阅读一本书的连接,会更专业也更有效。如果是盲童或者是听障儿童阅读,在选择哪类读物上我想就更为特殊了。
杨海平:残障儿童辅助阅读要求高、难度大、情况复杂,需要专业人士持续的耐心、细心与爱心付出。但目前来看,残障儿童阅读需要的特教人员,存在师资培训不系统、专业能力有待提升、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此外,残障儿童家庭中的家长也饱受陪伴阅读时间不足、专业指导知识不全面等困扰。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关注残障儿童阅读需求、建立健全专门的研究组织。我认为,应充分发挥全国残疾人阅读指导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青少年阅读推广委员会等组织在残障儿童阅读中的职能作用,确保其在书目推荐、学术研讨等领域的指导有效。同时,进一步加大组织间沟通协调,提升其对于残障儿童专门指导的层次,并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设立专门组织研究残障儿童阅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