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东明:把心种在家乡的土地上

作者:左志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03

  □本报记者 左志红

  彭东明 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秋天》改编成的花鼓戏《秋天的花鼓》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天边的火烧云》《孝行天下》《一生的长征》获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茶妹》获冰心文学奖。

 

  当代文学界有“三彭”――以《那山 那人 那狗》闻名的彭见明,因《天边的火烧云》蜚声海内外的彭东明,凭《娘》声名远扬的彭学明。很多人以为他们是三兄弟,其实,来自岳阳市平江县的彭见明是彭东明的胞哥,来自湘西自治州保靖县的彭学明则是他们的湖南同乡。

  就在今年春节前几天,彭东明长篇小说《坪上村传》研讨会举行。这部已经出版两年的图书,在这场因新冠疫情而姗姗来迟的研讨会上,成为多位作家、评论家关注的焦点。

  春节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围绕这本书采访了作家彭东明。

  “我一写到平江山区的生活,语言就灵动了”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故乡,您的文学故乡就是平江吗?”

  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彭东明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在平江的乡村出生、成长。16岁时离开村庄,到县城的文工团去当小演员,后来又到乡镇当干部,到文化馆当文学专干,到文联当副主席。30岁之前,除到武汉大学作家班读了两年书,其余时光都是待在平江,毫无疑问,平江就是我的文学故乡。”

  “这是一座有着两千多人口的山村,四周矮山环抱,形成一块有着一千多亩良田的小盆地。一条小溪,七拐八弯地从田野上流过。矮山脚下,是一栋又一栋土坯屋,相互间炊烟缠绕,鸡犬相闻……”这是彭东明笔下的故乡坪上村,这里给了他丰沛的创作源泉。他说:“只有写我熟悉的生活环境,熟悉的人和事,我才能写得生动。”

  彭东明早期写的短篇小说系列《大日子小日子》、中篇小说系列《故乡》《疯》《秋天》《山歌》、长篇小说《天边的火烧云》等,都是写的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这些作品都很成功,多部作品获奖、编入文学年鉴,被各种选刊转载。”

  30岁后,彭东明离开平江,到岳阳工作。这个时期,他曾写过反映湖区生活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但这些作品都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还是我对湖区的生活不是很熟悉。生活的事情,不是你去体验几下子,就能悟透的。我一写到平江山区的生活,语言就灵动了,就像斧头在樵夫的手上,挥洒自如。”

  因此,40岁以后,彭东明要求回平江老家挂职体验生活,后来便有了《坪上村传》。他说:“如果说我有一点点成绩,那就是我长期倾听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心音,是他们给了我力量。我的小说的每一句话,都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生长出来。”

  “莫让故乡风情流失在岁月长河”

  《坪上村传》的创作缘起,跟彭东明修缮老屋直接相关。

  2014年夏天,彭东明回到离开了38年的村庄,看到那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的彭家祖屋,只剩了一片残垣断壁,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这年的秋天,彭东明便迫不及待地四处奔走呼号,筹集资金修缮这栋记忆里的老屋。

  2015年正月,村里的砖匠、木匠都聚集起来了,他们在一块儿前后修整了3年,才终将这栋老屋修缮成一座书院。这3年,彭东明和乡亲们同吃同住。

  村里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弃了的农具,都被彭东明收集到书院里,例如:石磨、推子、水车、犁、耙、蓑衣、斗笠、晒垫、福桶……

  书院建成后,彭东明又花了3年时间,在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屋里记录这座村庄百年来的人和事。以这些老物件为线索,他写成了《坪上村传》。一件件老物件,带出一个个家庭的变迁,一个个人物命运的起落,同时也展示了一座村庄的风情、风俗、风物。

  “如果说,修缮这栋老屋,是想把故乡整理得更像一个故乡的样子,那么,我写《坪上村传》,却是为了莫让故乡的风情在岁月的长河里流失了。”彭东明说。

  老屋的门口挂了几块牌子: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影视小屋、湖南省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岳阳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岳阳市美术馆流动展厅等。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专程从城里来看这栋有天井、有长廊,五进上的老屋。彭东明便在这栋老屋的正厅里,一遍又一遍地向孩子们讲述乡愁。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到这儿来给孩子们讲过课。南来北往到这里来体验生活、写作的作家们,例如吉狄马加、阎晶明、韩少功、彭见明、蔡测海、何立伟等,他们也给孩子们讲过课。当然,我是讲得最多的一个。”彭东明说。

  “下定决心为一座村庄立传”

  2020年12月,《坪上村传》出版后,彭东明把书给大嫂(彭见明的爱人)看,“她对我说,读这本书她哭了几场。”

  在研讨会上,10多位作家、评论家对这本书赞誉有加:“彭东明为我们绘就了一部现代乡土的人物图谱,绘就了一部南方乡村风情画。”“作者以小人物、小故事去表现大时代,书写乡土中国的农民梦。”“作为书写者对于振兴乡村,重建乡村的文明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进而文学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这个作品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

  彭东明则表示:“我不仅仅着眼于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更重要的是写这些年国家脱贫攻坚的艰苦努力。我们需要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一宏大的背景下,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在乡村所敞开新的历史和现实的前景中,去认识、去书写。因此,我便下定决心为一座村庄立传,回望它的过去,描写它的现在,展望它的未来。”

  从2020年出版的为村庄立传的《坪上村传》,到2021年出版的书写家乡老红军的《一生的长征》,彭东明始终把心种在家乡的土地上,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书写,为重建乡村文明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