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2023年关注哪些议题?

作者:陈积银 王博 李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1-17

  □陈积银 王博 李月

  网易数读数据新闻作品《隐藏的碳排放大户,很多人都猜错了》截图。

  资料图片

  数据来源:网易数读、谷雨数据、澎湃美数课、第七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作品

 

  时光荏苒,2023年开启了新的篇章。在过去的2022年,中国数据新闻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创造了很多丰富多元、震撼人心的数据故事,数据新闻发展方兴未艾。

  议题新颖多元

  聚焦人间百态

  通过统计网易数读、腾讯新闻-谷雨数据、澎湃美数课2022年发布的共计323件数据新闻作品以及第七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入围决赛作品,可以发现,这些平台涉及包括环境/生态、教育、政治、经济、品牌等在内的14种议题类型。2022年中国数据新闻作品呈现出议题更加多元化、更加贴近人民生活的特点。

  与全球数据新闻作品议题相对比,我国的数据新闻作品立足我国国情与发展现状,更突出本土化经济、教育与人民衣食住行等问题,对生态环境议题的关注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见下图)

  呈现形式多样,传播效果良好。2022年中国数据新闻作品的叙事形式多样,从网页、微信公众号到较为流行的短视频、H5、漫画等形式,一应俱全,让读者畅游在可视化炫目的海洋世界;作品图表可视化呈现方式也可圈可点,静态与动态交互图表结合,柱状、饼状、复合图表相搭配,让数据故事更加直观、深入人心;作品传播效果令人欣慰,以网易数读、谷雨数据、澎湃美数课微信公众号全年发布的224件作品为例,阅读量1万以上的作品共计118件(约占52.68%),浏览量10万以上的作品25件(约占11.16%),与往年数据新闻作品相比,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延伸感官刺激,优化产品体验。数据新闻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用数据照亮现实。2022年大多数数据新闻作品依托于数据提炼与视觉表征,勾勒庞杂数据的潜在关联,为新闻传播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数据新闻对人体感官的延伸随着技术创新迭代从视觉向听觉拓展,多感官的信息传播模式逐渐形成,数据成为多感官的叙事语言。央视新闻客户端用音乐表达数据,创作出视频《听!麦收数据“演奏”丰收曲》。该作品为呈现丰收成果,将演奏音域与产粮大省省份对应,用古筝演奏力度强弱表现收获进度,并以立体柱状图进行视觉呈现,令人耳目一新,当天阅读量就突破85万,取得了极好的反响。

  以轻量化主导,抵达宏大叙事。目前,微信成为人们媒体信息消费的主流平台,利用微信进行数据新闻传播已是当前数据新闻栏目运营的总体趋势。为了契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微信数据新闻大多以轻量化为主。在此种趋势下,兼具可读性、趣味性与轻量化的漫画数据新闻蓬勃兴起。2022年,网易数读多篇数据新闻作品都采用漫画形式,如《隐藏的碳排放大户,很多人都猜错了》以员工个人视角为切入点观照环境与气候问题;《全国最憋屈的省会,省内也没存在感》将省会城市拟人化揭示城市知名度提升的困局;《中国最闷声发大财的城市,人均GDP超杭州》则从参与联谊会、相亲角的拟人化城市出发展现宁波城市发展的成果……这些数据新闻都获得了10万+的浏览量。不难发现,漫画数据新闻以微观叙事为起点却能抵达宏大的社会主流,以个人化视角深刻诠释了数据新闻的主体与生命。

  正面审视问题

  未来发展可期

  站在2023年的起点,我们展望中国数据新闻的未来。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加强主体叙事,引发读者共鸣。一条好的数据新闻,不是一张张图表的花哨堆砌,而是要结合事件、数据和视觉表达来完成叙述。第七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获奖作品《又见朱舞神州:数说涅重生那些年》以数据为核心,从中国朱调查路线、种群数量、疾病预防救治流程等角度展现了人类拯救朱的传奇故事,引发读者共鸣。未来生产的许多数据新闻都可以进行纵向、横向不同维度数据的强对比,结合生动的叙事方式,让数据故事与读者产生共振。

  建立情感连接,凸显人文关怀。在数据新闻的世界里,记者不仅是信息的传达者、故事的讲述者、意义的建构者,也是情怀的抒写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批融合新闻作品陆续被生产出来,一些媒体以大数据分析的优势,运用时间轴、信息图等可视化方式直观生动地讲述众志成城的抗疫故事,打动了千万读者。因此未来的数据新闻并不会因为客观的数据而显得冰冷、没有温度,恰恰相反,它富有生命力和人文关怀。

  保障数据透明,规避违规风险。由于非官方数据可能来自生产者自我采集,因此可能会出现数据的合法使用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对数据分级管理,明确哪些数据可以被共享,哪些数据需要获得数据生产方许可。业界媒体可视化团队要提升自身数据素养,保障用户数据安全,从数据收集、清理、分析到可视化呈现,对整个新闻数据可视化过程进行记录,图表标注数据来源,保证数据真实性的同时便于确定责任归属。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应用能力。当下和未来的新闻数据可视化实践除了需要传统新闻技能外,还需具备计算和编程技能、数据挖掘与分析技能、图表设计与可视化技能等。因此对于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数据可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课程安排的规范性十分重要。国内高校新闻传播相关学院可以借鉴英美等国家的数据新闻教育经验,结合学生具体学习能力和知识吸收情况,从本科到研究生课程,开展由浅入深、多元平衡的新闻数据可视化相关内容教学。此外,以赛促学也是培养学生数据思维、提升技术能力的有效方式。

  中国数据新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历兴起期和探索期,并逐渐走向沉淀期,未来如何让新闻数据可视化的热度延续?怎样生产出引起社会共鸣的好作品并提升作品的传播效果?如何平衡新闻可视化作品的透明性与数据隐私问题?怎样进一步增强作品交互性和用户参与感?如何克服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难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2023年进一步思考。

  (作者陈积银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王博、李月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