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出版人应该讲好生动立体的中国故事

――关于《谱写发展奇迹:新中国重大经济成就精讲》编辑出版的一些感悟

作者:何军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1-09

  □何军民

  “精品力作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好书”作为精品力作集中展示的权威平台,很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出版强国乃至文化自信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品质和形象得到了读者、作者、出版人乃至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成为新时代宣传思想领域的一项重要品牌工程。我主持策划的《谱写发展奇迹:新中国重大经济成就精讲》(以下简称《谱写》)荣幸入选“中国好书”2022年11月月度榜单。回顾该书从酝酿到面世的整个过程,我有一个突出感受,那就是:生动中国故事是精品力作的不竭源泉,全身心投入生动中国故事的发掘和呈现才是出版人实现人生价值最有意义的重要方式。

  主题出版项目策划讲究精准化

  进入新时代以来,主题出版项目策划越来越讲究精准化。面对主题出版编辑水平不断提高和策划难度不断加大的客观现实,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搞好新时代的主题出版,出版人一方面要更加坚定地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主题进行选题策划,另一方面又要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作出客观估计并能提出有效解决办案。既有大局意识,又有理性态度,让理性态度服务于大局意识,这样才能给优秀主题出版项目提供完备的保障。

  做好主题出版所要关注的“国之大者”,也就是主题出版领域经常讲到的大局。《谱写》这个选题策划之初,我的基本想法是从某个角度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行诠释或者解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意义非常显著,是名副其实的“国之大者”。应该说,《谱写》一开始瞄准这样重要的“国之大者”展开策划,确保了高站位,对选题从高起点开始实施起到了很好的定向作用。

  胸中有大局,目标抓得准,为《谱写》取得成功奠定了必要基础,但并不是其成功的充分保证。实际上,这部作品在成功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作为党中央用一次专门大会进行讨论并郑重通过的重要文件,第三个历史决议无疑将受到全国出版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必然是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的出版热点。作为一家地方综合性人文社科出版社,着眼宏观对决议进行全面解读显然不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无论是出版社品牌形象还是编辑力量,我们和中央级大社名社都有不小差距。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多年来在经济学著作出版方面积累了一些专家资源,一些品牌图书在业内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如《混合经济所有制新论》等。受此启发,我想,针对第三个历史决议,很多出版单位应该会习惯性地从政治角度出发,比较宏观地解读决议所涉政治方面的成就和经验,而我们作为一家地方专业社,如果立足自身实际,放眼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从经济角度诠释党领导国家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应该会有明显的新意。而且很显然,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即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某些对新中国持有一定偏见的人对我们70多年来的经济成就也不能不承认,我们经济建设方面值得总结和宣讲的成就和经验还是很多的。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坚定了从经济方面切入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和阐释的基本想法。该选题顺利入选2022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说明我们当初的思路很多专家也是高度认可的。

  出版科研有助于业务水平提高

  优秀编辑应该一手抓业务,一手抓科研,大力推动出版科研和业务共同提升,为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明底色。

  2017年至2020年期间我曾在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编辑委员会工作过3年时间,主要为时代旗下各专业出版社导向把关、重大项目论证和选题规划提供诊断性建议。在这段时间里,我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15年一线工作经历进行系统观照,整理出其中的常态化重点工作以及在这些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同时收集了很多业界人士的编辑手记、案例分析材料,还有出版业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以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十四五”规划等入选项目为重点研究对象,在《中国出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以主题出版为主题的论文近10篇。我个人觉得,这些研究活动大大加深了我对相关研究对象尤其是主题出版问题的理解,对于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有莫大帮助。2021年8月我担任总编辑以后,主持本社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就充分利用了本人以国家出版基金为对象的学术成果,提交的3个项目都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022年我担任总编辑以后第一次主持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申报,也充分以本人有关主题出版的科研成果为指导,提交的5个项目有两个入选,入选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谱写》就是在这次申报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我的亲身经历说明,基于业务实践做一些必要的出版科研对出版业务水平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

  精品出版是对编辑的多方考验

  对于影响力大的专家型作者,编辑一般倾向于完全尊重作者,通常不会对作者有关书稿内容乃至外观设计的意见提出异议。这当然有利于保持作品原貌,确保出版物内容品质可靠,也有利于维护编创双方的良好关系。但事情往往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有些编辑从事过多年专业工作,其相对丰富的出版信息和经验积累对于完善出版项目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这种积累不能发挥作用,那对出版项目的完善无疑是很大的损失。遇到这种情况,编辑应该树立专业自信,在充分准备基础上和作者深入沟通,争取把自己合理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从而使自己的智力成果能够有效服务出版项目品质的提高。

  《谱写》作为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自然也是我们地方出版单位高度重视的精品项目。为了把精品做好,我们对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都下足了功夫。作者是优质项目成功的第一步,对此我定下的基本原则是一定要找研究新中国经济史的权威,执笔者不仅要学术功底扎实,而且要对深入浅出的表达风格高度认同,能够真正放下架子把高深的新中国经济史知识用通俗易懂又严谨规范的语句呈现出来。为此,我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选题立项前权威经济学刊物近5年内发表的几乎所有重点文章,又请相熟的作者进行推荐,最终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贺耀敏作为作者。他曾经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对出版业的情况特别是编辑的想法非常熟悉,他对我们从经济史角度切入70年来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讲述的想法非常赞同,对于我尽可能通俗化表达的想法也非常理解。出版人和撰稿者可谓一拍即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沟通一直非常顺利。后来在封面设计的时候,我请作者对设计师提出的几种方案发表意见。当时作者有一本书在一家中央级出版社出版,已经开过研讨会,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那本书内容品质的同时,对其外观也大为赞赏,作者因此表达了比较明显的希望我们的外观设计尽量借鉴中央大社思路的意图。我虽然觉得那本书的设计很有特色,但同时又考虑我们作为一家地方社,如果采用那种偏素的风格,恐怕有难以突出重点的不足,通俗地说就是担心我们的品牌镇不住那种素的感觉,因此虽然作者提出了意见,我还是详细陈述了自己的顾虑,希望维持我们自己的设计思路。后来,经过我和设计师多次打磨,特别是在材质上精心选择,成书亮点非常突出,可以说和内容相得益彰,作者非常满意。这件事启示我们,在把书做好这一点上,编辑和作者是高度一致的,只要编辑认真负责地提出合理意见,具备专业能力的作者一般都会接受编辑的意见。为了把好书做好,编辑不应该怯于坚持自己的立场。

  精品出版是对编辑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多方面考验。优秀编辑在开始一个优质项目之前,一定要胸怀大局,做好攻坚克难准备;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深挖资源,要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和作者真诚沟通,还要善于学习、吃透政策,把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起来,形成服务于精品力作打造的良好环境。同时,鉴于出版行业长期存在重业务轻学术的倾向,优秀编辑应把科研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让日常业务决策建立在严谨学术结论之上。遵循这些思维习惯和工作模式的优秀编辑,会自觉地把精品出版视为一项涉及多种要素的系统工程,而编辑所要做的就是居中发挥统筹功能,以无我的姿态成就有我的效果。新时代条件下,随着优质出版内容生产和传播面临的各种挑战层出不穷,要在这种形势下做好出版工作,优秀编辑应该更加注重系统性、放眼长时段,把自己当作出版生态系统的总设计师,综合调动作者、读者、评论家等人力资源,科学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资源要效益,注意高站位,追求高质量,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不断强大中实现更高职业目标和更大人生价值。

  (作者系安徽人民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