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说古代书法历史中的物质文明成果

――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书法・纸书》卷

作者:梁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26

  当汉字产生被使用且成为社会发展的必要工具时,人们对书写材质的探索也从未止步,或刻于甲骨,或铸之青铜,或书于简帛,或书刻石崖等等。而纸张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让书写这一实践活动变得便捷而高效。同时,书写材料的进步也使得书写风貌焕然一新,书写内容日渐丰富。以纸为载体的汉字书写,记录了人类发展过程的知识点滴、高效传播了信息和文化,也表达着林林总总的万千思绪。并且人们对文字的审美追求愈发凸显,以纸张为载体的汉字书写以更“精美”的形式广泛传播,如虎添翼。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书写渐被印刷所代替,纸张之上呈现的“翰墨之道”也渐行渐远。可以说,科技的发展推动着书写文化的前行脚步,同时也弱化了书写的功能、价值和意义,书写作品被视之为属性单一的“艺术作品”。

  纸是书写材料,为书写提供便利,而书法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多重的功能和价值,也使得纸这一物质媒介得以长期保存。而书写用纸的发展演变,承载着绚丽的文化形态,全面而立体的述说着璀璨的中国古代书法史。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书法・纸书》卷,作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四十卷本大型历史文化丛书“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一册,以物质存在的书写用纸这一崭新视角为切入点,梳理出中国古代书法史的基本脉络,阐释了“片纸只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探究了物质文明成果和书法文化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全书内容以三条线索有条不紊的展开论述。

  一是以中国古代书写用纸的发展和演变为轴线,探究其对各个时代书写风格的深刻影响。二是以书家、书迹为经线,以点带面,从书写技巧、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等角度归纳其书写的艺术特点。并择取每一个时代的书写佼佼者,对其生平家世、交游、习书为学的基本历程进行考察,揭示其书写风格的形成以及特定书写内容存在的内在因素。三是以纸张承载的书写文化形态为纬线,从文书、诗文稿录、写经、书抄、高堂大轴五大书写样式和类别进行阐释,彰显纸张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功能。

  本书内容从“纸”到“书”的形成,从造纸的工艺、品质到纸张的时代、类别,从文字到书法,从文物到文献,从字帖到文书,从经文到诗笺,从诗风到书韵,从个人到历史,以翔实和丰厚的文献、文物资料呈现出古代中国人生存、生产、生活不可胜数的历史遗存,呈现出古代中国人情感表达、社会秩序、审美风尚纷繁多样的精神遗产,这一切将无可辩驳地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辉煌灿烂。

  本书以开阔的学术视野,贯穿从汉魏至明清的历史隧道,融通物质与人文的学科壁垒,开辟出一种以历史、文学、艺术多维视角书写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形态的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全书于文物记述中展现中华物质文明的面貌与风采,持论中正平和,言之有物。中华文化自信,不彰自显。书中体现出作者学养深厚、文献功底扎实、考述明晰,精微之处,随页可见。文风古朴凝练,文字简约晓畅。

  《书法・纸书》卷的出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迎来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里,物质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有形载体,应当给予重视和研究,它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几千年的历史见证,也是学界、出版界应当持续研究、关注和推动的重要课题。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