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多层面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辉煌篇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26
□柴小星 马艳玲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四十卷本大型历史文化丛书“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在诸多学者、编辑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打磨,终于近日由开明出版社完成全部出版。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民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连绵不绝,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唯一最完整的文化体系,留下了博大丰厚的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而巨大的贡献。完整而丰富的地上、地下物质文化遗存就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最好佐证。然而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部全面、系统基于物质资料而构建和叙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出版,就是尝试弥补这个巨大缺憾和学术空白。
以往我们看到的中国历史著作,大都基于传统文献资料。而随着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地下考古发现越来越丰富,地上文物遗存越来越受关注,同时学界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些地下、地上文物遗存所展示给我们的信息构成的恢宏历史文化空间,最终使得我们另辟蹊径,书写一部基于物质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即首先立足于文物遗存,同时充分参考文献资料来诠释这些文物遗存的文化内涵与外延而构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这样的一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能够让我们从物质实体出发来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既能反映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各方面情况,又能反映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动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这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由纵、横两部分组成。纵的部分是按中国历史的纵向时间顺序来概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根据史前、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阶段划分为六卷。如同历史著述有通史和专门史一样,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和物质文化表征的变化程度连缀而成的可称为中国物质文化的通史,可以从纵向认识整个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基本梗概。从横向全面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则需要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这个系列就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横的部分――专门史。
物质文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我们所面对的古代物质文化是过去人们行为创造的物质遗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物质文化遗产或文物。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首先可以划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中国文物管理部门将不可移动文物分划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将可移动文物按照其自然属性即材料和材质分划为玉石器、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玻璃器、骨牙角器等,另外还按照文物的社会属性即功能用途等分划为纺织品、货币、雕塑、舟车、武器、度量衡器等。
在艺术史学界,能够基于视觉观察的物质文化领域的中国艺术品可划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是主要兴盛于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第二大类是主要存在于两汉时期的汉画艺术;第三大类是风行于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第四大类则是从宋代以后大盛的以卷轴画为主体的绘画艺术。具有中国特色的玉器、漆器、瓷器等艺术类型,也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和补充着中国艺术史和中国物质文化史。
基于以上诸方面的考虑,这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专门史包括了陵墓、水利、天文历法等不同的功能类型,也包括了铁器、瓷器、金银器、玻璃器等不同的材料材质类型和书法、绘画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类型,以及兵器、货币、纺织、家具等不同社会功能的类型。每个类型自成卷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套丛书的出版极具创新价值、学术价值和开拓意义,对于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诠释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注重物质的客观性和系统关联性的学术视角,也必然会在学术领域产生积极影响。它不仅对专业研究人员能起到较好的参考作用,对一般读者也能起到引导入门的作用,既适用于相关研究者,同时也适用于广大文物爱好者。
该系列丛书自陆续出版以来,曾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相关领域专家也撰文推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水利》荣获水利部水利史研究所年度优秀出版物、《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获得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书籍》获得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铁器》获得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从装帧到学术专业水平受到多方肯定。
(作者单位: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