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雪域军魂献上的朴素颂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26
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图书类)
《金珠玛米小扎西》(希望出版社)写了一个因为雪崩变成孤儿被巡逻士兵救下的藏族男孩小扎西,一心一意想成为解放军,最后梦想成真。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很有艺术感染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主要缘于以下两点。
首先,《金珠玛米小扎西》一看就知道作者有长期在西藏生活的经历,这个作品不是短期的采风、采访敷衍出来的。因为作者对边境巡逻士兵的生活极其熟悉,所以很多细节信手拈来,写得很放松,没有用力过度的痕迹,读起来很舒服、很流畅,让我这种没有去过西藏的读者,也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尽管书中很多场景极具传奇性,比如一开始战士们在边境巡逻时,近处的一座被他们称为“五指雪峰”的山,因为发生雪崩,居然瞬间就消失了,变成了“四指”。这种天崩地裂般的变化,对生活在其他地域的人来说,会不由自主地带来惊奇感,但对生活在那里的人来说这就是常态,把传奇写得很日常、很淡定,我想这也许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却无意中产生了一种因为文字的克制、隐忍反而更具冲击力的艺术效果。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因为作者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虽然想象力对写作者来说是重要的,但有些素材、有些经验确实不是靠坐在书斋里凭空想出来的,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写作,更加考验作者对所书写生活的扎根的深度。《金珠玛米小扎西》显然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同类题材写作中做到了更胜一筹。
更重要的一点是,《金珠玛米小扎西》做到了对“儿童性”的坚守。对主题写作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宣扬某种精神,很多作品喜欢拔高,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成人化、概念化的误区。《金珠玛米小扎西》从头到尾分寸感都拿捏得相当好。小扎西想当解放军,这固然是因为巡逻时军人们救了他的命,更重要的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情结,在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想当警察、消防员,想当解放军,保家卫国,保护人民的安全,这是从很多男孩子天真的内心生发出来的愿望。对小扎西来说,因为特殊的命运变故,更加强化了这样一种理想。为了达成这一心愿,小扎西孩子气十足却又不屈不挠地努力着,这个努力的过程就催生出很多故事,尤其是他和照顾他的新兵赵照的关系,他俩之间的对手戏写得很精彩,两个年龄相仿常常抬杠的男孩之间让人忍俊不禁的小矛盾小摩擦,因为小扎西汉语不好而造成的具有喜感的小误会,都为这部作品增添了趣味。书中让我尤其难忘的是小扎西到一个人的哨所执勤,在大雪封山5个月的时间里,一个人面对的只有茫茫白雪,孤独是对一个人的终极考验,小扎西用雕刻雪人的办法雕刻出了自己的军队,也在和孤独的对抗中取得了胜利。书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小扎西便举起枪朝东朝西,指南指北,满腔义愤地宣布:“本人金珠玛米小扎西,以无法忍受的名义,判决时间死刑,立即执行!啪啪啪!”他嘴里发出一串枪响,再把枪放下来,却不见时间的尸体。
对于孤独的思考也是文学的永恒命题,《金珠玛米小扎西》是一部童书,它不是刻意地要来思考这个命题,它也不是通过玄想的方式去推理这个命题。它只是写实,“孤独”就是边防军战士们的日常。所以,这部作品感人的力量不是作者故意为之,而是那样一群人,他们承受的孤独、艰辛,比普通人不知道要多出多少倍,而对于生死这样一个人类的终极困境,对他们而言,可能一次风雪、一次小的意外,生命就会猝然而逝。他们不是为伟大而伟大、为崇高而崇高,《金珠玛米小扎西》用朴实的、饱含生命体温的文字写出了戍边官兵们的情怀,也是向那些长眠雪域的军魂献上朴素的颂歌。
孩子们应该知道那些在远方,在我们到达不了的地方,那些为我们默默承重的人,他们是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从普通人不知不觉成长为了英雄。我想这就是《金珠玛米小扎西》最大的价值吧,它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朝向青藏高原、朝向边境哨所的窗子。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