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校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

论道高校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婧璇 李华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13

  □本报记者 李婧璇 通讯员 李华锡

  新时代,高校媒体融合发展如何实现新突破?推动融合的进程中如何掌握更多的新技能?近日,在2022年高校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的高校党委宣传部、出版社、期刊中心、学报编辑部负责人、行业媒体人、研究机构相关负责人等围绕“以媒体融合推动教育媒体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主题,多角度探讨如何推动国内新闻教育以及出版事业发展。

  媒体融合发展要有新突破

  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做好高校媒体融合发展,对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着重要意义。

  柳斌杰表示,当前,媒体融合的重点是要在内容质量上有突破;要在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上有所突破;要在国际话语权上有所突破;要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有所突破;要在媒体战略传播上有所突破。不仅需要有人才技术平台等硬实力的支持,还需要有体制灵活、技术融合、平台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等现代要素的重构。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副院长范军认为,做好媒体融合发展,新闻出版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数字时代的到来,让媒体融合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邵春堡认为,数字化时代应该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数字社会,同时为媒体融合发展赋能。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则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媒体融合的经验为例,提出媒体融合的突破可以多尝试短视频报道,并用直播举办重要活动,吸引更多受众。

  坚持“四全媒体”发展理念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媒体融合建设。在2019年和2020年,分两批先后确定了30家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江南大学于2020年12月入选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获评教育部政务融媒体创新创作基地。

  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南大学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倪松涛结合江南大学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经验表示,高校要坚持“四全媒体”发展理念,坚持“内容为王”,通过内容聚合,实现价值引领新机制;突破场域壁垒,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屏内屏外共情共享,通过技术整合,构建舆论传播新格局;要积极探索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巩固宣传思想阵地,壮大主流舆论,通过媒体融合,构建融合发展新平台。

  作为“双一流”高校之一,中国海洋大学一直走在高校媒体融合发展的路上。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总编辑李华昌认为,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理念跟进慢、队伍融合难、平台整合难。他建议,高校融媒体建设要统一总体思路,要遵循效果导向,提升“四力”,以建促融,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滚动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建设路径方面,要统一流程、搭建平台、加强运营、谋划特色,做出有特色的融媒体中心。

  新时代,做好高校外宣工作,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表示,外宣工作应该体现出高校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要有很强的社会效益,要让高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所认知,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

  新时代须有更多新技能

  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做好新闻出版工作,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认为,相关从业者要加强学习能力的提升。

  马国仓建议,要向书本报刊学习,通过读书看报(刊)不断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是做好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一名新闻出版工作者毕生的功课;要向生活实践学习,要倡导“我在现场”,这样推出的新闻出版作品才不是干巴巴的;要向身边同事、同行学习,在实践中苦练“笔力”;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扑下身子、不耻下问,拜群众为师,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要向新生事物学习,在推进媒体融合的实践中,主动作为;要向优良传统学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向大家名家学习,同时还要向自己学习,在不断总结中提高自己,不断精进、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出版促进会教育新闻出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铁铮认为,增强中国大学国际传播力既有必要性,又有紧迫性。他建议,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达,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

  高校媒体融合发展,还需要增强“脑力”“笔力”。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段艳文认为,高校新闻出版工作者应该提高论文写作能力,提升论文写作技能。他建议高校媒体融合发展要明确导向,坚持出版有纪律,发表有要求,并从选题方向、调研方法、避免不端行为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和建议。